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經驗啟示(3 /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曆史發展過程,是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的事業。曆史已經證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與時俱進這一理論品格下進行的。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具有的科學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內在品質,是不斷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是與時俱進的。與時俱進地推動馬克思主義,最關鍵的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不僅要求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去應用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大膽的理論創造。毛澤東思想首開馬克思中國化的理論先河,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問題,使中國站起來;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使中國富起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使中國強起來;當前,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新時期以胡錦濤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拓創新、拚搏進取、奮發有為的理論結晶,必將使中國壯大起來。

(三)立足國情,理論聯係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意義,是以各個國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設實際為依托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隻有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理論聯係實際地加以創造性運用,才能轉變為巨大的推動力量。

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革命的學說,既堅持了十月革命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提供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普遍經驗,又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全新的分析與闡釋,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與十月革命先城市後農村完全相反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內容。

同毛澤東極端重視國情一樣,鄧小平也把對國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並進一步將其置於世界大環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進而對在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實際基礎上,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設計,開創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重大轉變,使中國共產黨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出現了眾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使中國共產黨麵對著更加艱巨的任務;隨著黨員數量的增多,黨員成分的多樣性、黨員思想意識的日益活躍和反腐倡廉的需要,使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正處於曆史性的關鍵時刻。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是麵對這些新的實際情況和問題,而提出了全麵加強黨的建設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本色

《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本色,又是共產黨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也是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一貫思想。毛澤東指出,因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絕無私利可圖。鄧小平說,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隻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江澤民也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長期堅持、反複強調堅持人民利益這一思想,是因為全國各族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同時,也隻有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想問題、辦事情始終首先考慮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使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從而更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