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性飛躍的判斷標準(3 / 3)

五、標準之五——是否發生劃時代的曆史巨變,並產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遠意義的係統化的理論成果

判斷一種曆史事實是否構成飛躍,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這個社會是否發生劃時代的曆史巨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產生了兩次曆史性飛躍,它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曆史性的巨大變化。第一次飛躍使中國人民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第二次飛躍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次飛躍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意義都是非凡的。

劃時代的曆史巨變又為科學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曆史機遇。

馬克思說過:“每個基本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而作為具有飛躍性的科學理論就必然具有不同尋常的實踐,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就是如此。

中國人民在進行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之前,已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作為指導思想,而在這場偉大的革命實踐中,我黨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具體化和民族化。這樣才能更適合中國的特點。在這一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偉大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的勝利其實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沒有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後,雖然人民已經當家做主,但是生活並不富裕,如何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使中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又成為中國人民麵臨的又一場偉大的實踐。在這個時期,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使生產力獲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發展。這一嶄新的社會實踐,使鄧小平理論自身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反過來它又對這一新的社會實踐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發展,鄧小平理論也由最初的一些主要理論觀點逐步發展、豐富,最終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科學理論體係。黨的十七大上,我黨又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作為一個整體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理論體係”之中,這就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日益發展和完善。這不僅在理論上是一個創新,而且為我們繼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