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也提出了許多過去我們所沒有涉獵過的新觀點、新思想,比如,在市場、計劃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關係問題上,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並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祖國統一問題上,鄧小平開創性地提出“一國兩製”的戰略思想,成功地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並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兩次過程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創新過程。
三、標準之三——是否有一條正確的路線和一整套正確的方針和政策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向我們表明,要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是通過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現的。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製定出一條正確的路線和一整套正確的方針和政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生飛躍的重要標誌。
在民主革命時期,我黨經過長期的探索,克服了右的和“左”的錯誤,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的實際出發才認清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鬥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我黨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最低革命綱領。在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深刻地研究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運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逐步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它隻能是和必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合乎我國國情的基本路線。在它的指導下,我黨又對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同盟軍問題、統一戰線問題、革命道路問題、鬥爭的戰略和策略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並形成了一係列完整的政策。最終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把一百多年來受三座大山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改革開放時期,我黨果斷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條基本路線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這條基本路線和一係列方針政策,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體現,它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在理論認識上的深化、飛躍和政治上的更加成熟。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在黨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我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已取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國力日益增強,人民日益富裕。
四、標準之四——時代主題與曆史課題是否發生根本性變化
飛躍又稱“漸進過程的中斷”。指事物從一種質態轉變為另一種質態的形式,是事物質變得以實現的基本形式。它形象地反映了質變的迅速性、跳躍性進展的特點。唯物辯證法認為,飛躍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中普遍具有的一種狀態,從一種運動形式轉變到另一種運動形式,就是一種飛躍,無論是物理現象中的“相”的轉變,化學現象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現象中物種的變異,社會現象中社會形態的更替,認識過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運動等,都是通過決定性的飛躍來實現的;飛躍由事物內部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階段而引起,它標誌著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事物發展中合乎規律的階段和必然的環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說的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兩次結合取得的實踐成果,其標誌是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這兩次中國化之所以能稱之為是“飛躍”,是因為質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舊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國無主權,家無寧日,中國社會已深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帝國主義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與中國人民之間壓迫和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成為當時中國的時代主題。為了改變中國社會的曆史麵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廣大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在這一時期,戰爭和革命又成了曆史的主題。“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新的時代課題。我黨緊緊抓住“革命道路”這一關鍵,展開探索,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並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如今戰爭和革命已離我們遠去,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在新的建設時期,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帶入了初步繁榮強盛、人民過上溫飽生活的小康社會,初步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問題,雖然我們還沒有最終實現現代化和共同富裕,但是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繁榮富強,人民步入小康。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同心同德,共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一時期,“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成為當時曆史課題。每一次時代主題和曆史課題的巨大變化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曆了一場偉大的實踐,一次曆史性的飛躍,一場劃時代的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係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係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毛澤東思想是這樣,鄧小平理論也是如此。有些人在鄧小平理論之後,再提第三次飛躍,筆者認為不妥,主要原因是:無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現在的“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理論”都是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並且曆史的大課題也沒有變,我們還在繼續建設社會主義,努力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沒有變,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沒有變,基於上述原因,目前在鄧小平理論之後不宜再提第三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