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條件和進程(2 / 3)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幼稚到成熟的不斷壯大的過程,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

然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並非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曆程相吻合。早期共產黨人在革命初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並沒有鮮明地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直到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了出來。從此,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偉大工程成功展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注重時間上的延續與發展,更注重理論的提升與飛躍,突出理論發展的階段性與一脈相承性。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產生的理論成果為標準,劃分為四個具體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1.“農村包圍城市”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大革命失敗後,當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共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入絕境。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鬥爭並深刻總結這方麵的曆史經驗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曲折的探索和實踐,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此期間,毛澤東撰寫了《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樣分析農民階級》等重要文章,著重闡述了紅色政權理論,“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以及人民軍隊建設、黨的建設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等重要內容,從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走這樣一條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明確提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思想雖早已有之,但形成明確的科學概念,既要有實踐的積累,又要有理論的準備。至抗日戰爭時期,這兩個條件都已具備。特別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寫作,為在理論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飛躍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毛澤東在延安主持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這是在黨的曆史上毛澤東第一次主持召開的中央全會。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代表中央向全會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報告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它和1939年10月4日提出的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問題以及1941年9月10日提出的“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的問題,對中國共產黨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從而發展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3.作為毛澤東思想核心理論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構建。

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係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曆史經驗和抗日戰爭的新鮮經驗,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概念,對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性質進行了科學定位。他精辟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領導權、動力、前途、發展階段、總路線以及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和政策等諸多重大問題,這個理論為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作了最重要的理論建構。

4.毛澤東思想的最終創立和完善。

1941-1943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既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達到一個新境界的理論提升運動。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指出:24年來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了,並且還將繼續證明,毛澤東所代表的我們黨和全國廣大人民的奮鬥方向是完全正確的;黨在奮鬥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係——毛澤東思想體係”,以這個思想體係更普遍更深入地被幹部、黨員和人民群眾所掌握,必將給黨和中國革命帶來偉大的進步和不可戰勝的力量。有了《曆史決議》的思想基礎,在黨的七大會議上,全黨形成共識,決定以毛澤東名字命名的“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七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我們黨自創立以來第一次將自己經過千辛萬苦而獲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完善和發展,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但由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犯了“左”的錯誤,特別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以後的“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一度遭受挫折。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曆史性轉折。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後的兩年徘徊局麵,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曆史性決策。這一曆史性決策,使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體現了鄧小平巨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凝聚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反思和科學總結。從此,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2.以“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主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

這條道路是逐漸明確和完善起來的。

一是1981年的《曆史決議》,通過總結新中國成立30年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經驗,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作了初步概括,指出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

二是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同時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任務,使我們黨探索的道路有了非常切題的稱謂。自此以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強大動力。

三是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鑒於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相對立的傳統觀念,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

四是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同時,還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比較完整的概括和闡發,從而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體內涵。

五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六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立足於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進一步總結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經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作了深刻論述,明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麵的展開,從而豐富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