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條件和進程(3 / 3)

3.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

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基本上是與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步的。這是對曆史經驗和新鮮經驗從不同層麵作的概括。1981年的《曆史決議》初步概括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基本點,可視為鄧小平理論的雛形。鄧小平在十二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為後來概括鄧小平理論明確了主題。據此,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稱謂,並從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方麵,對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一係列理論觀點作了歸納,使這個理論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對鄧小平理論的最後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南方談話”既回答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疑慮,又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以新的觀點和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南方談話”既是鄧小平思想之集大成者,又標誌著鄧小平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十四大以“南方談話”為基礎,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條件、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作了展開論述,使這個理論形成規範化體係,並且正式表述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四大首次確立了這個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高度評價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根本問題,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科學稱謂,正式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並且對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指導意義、科學體係和時代精神作了新的闡述。十五大強調:作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還說: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當代中國,隻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這樣,全黨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它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由原創形態發展為當代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社會主義觀。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推進中的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曆史地位,正確總結黨的曆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教訓,圍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中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其理論建構是直接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之上,既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又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和怎樣建設這樣的執政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規律,更鮮明地體現了黨的建設的時代氣息,因而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黨的理論、特別是執政黨建設理論的偉大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繼續和深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是麵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方麵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麵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的要求,以“實現什麼發展,怎樣實現這樣的發展”為主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構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首先,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要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把出發點、著眼點、落腳點放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麵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其次,科學發展觀的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堅持了唯物辯證法事物普遍聯係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用聯係的觀點看問題,防止思想上的片麵性。

最後,科學發展觀的統籌兼顧蘊涵了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做好“五個統籌”,實現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國防等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在實踐上將有助於我們國家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麵;在理論上進一步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收獲。

三、回顧和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條件和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描繪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軌跡,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曆程。我們要認識到,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時代條件發生了變化,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就必須隨之推進。

鄧小平說過: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然,“中國實際”的內涵會愈益豐富,“結合”和“切合”的方法會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會愈走愈寬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將以不斷地反映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而向前發展。因此,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並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