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 杜會平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出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回顧和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條件和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條件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於這個國家對理論的需要程度,以及這種理論滿足國家需要的程度。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開中國社會實踐主題和任務需要這個前提或基礎,就無從說明中國人何以選擇、從何角度理解、從何層麵運用馬克思主義,也難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實現中國化。
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也能滿足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近代中國革命鬥爭的呼喚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連串的戰爭,一連串的國恥,一連串的國難,交織成一部血淚斑斑的屈辱史。為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開辟救國、強國和富國之路,近代中國一批又一批先進分子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組織過政黨,實施過改良,舉行過革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采用過各種各樣的思想武器,提出過許許多多的政治方案,包括地主階級改革派的“師夷長技以製夷”,農民革命派的天國理想,早期改良主義者的工商救國主張,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或者企圖效法舊式農民戰爭的改朝換代,或者學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老路,但是都行不通。
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多次失敗中逐漸認識到,要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找到一種既能抵禦帝國主義侵略又能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思想武器。中國社會曆史的發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然而,世界是普遍聯係的,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傳播、生根、開花、結果,前提是必須適合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要求,並能取得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的認同。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這兩種關係的內在聯係看,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實踐要求並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其本質內容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展開和豐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
(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十月革命後的事情,準確地說是五四運動前後的事情。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矛盾重重,貧富差別日益擴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那時的中國的先進分子雖然主要是學習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卻也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潮。中國人最早介紹社會主義並談到馬克思的是梁啟超,此後,隨著新刊物的增多,談論馬克思及其學說的人也日益多起來。這些刊物和著作主要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觀點的介紹,多數是零碎的、片麵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尚未得到正確闡釋,也沒有為人們所重視。
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也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深遠的影響。毛澤東曾說: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把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目光轉向歐洲的東方,終於看到了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和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五四運動的促進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1919年5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大力歌頌十月革命,比較全麵係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陳獨秀也開始認真研究和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隨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擴大,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廣大革命青年和進步團體中的思想主流。他們把這種學習與宣傳同社會改造問題結合起來,探討中國革命的出路,很快湧現出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瞿秋白、鄧中夏等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鬆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麵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共產主義發起組把《新青年》雜誌(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麵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製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做了必要的準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便煥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