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國情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是科學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題中要義。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地處理了認識與實踐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指導意義與中國自身特點和時代特征的辯證關係,使馬克思主義成功地實現了中國化。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革命的學說,既堅持了十月革命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提供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普遍經驗,又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全新的分析與闡釋,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與十月革命先城市後農村完全相反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內容。同毛澤東極端重視國情一樣,鄧小平也把對國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並進一步將其置於世界大環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進而對在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實際基礎上,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設計,開創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是麵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而提出了全麵加強黨的建設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胡錦濤領導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再次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以人為本的新的發展理念,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思想又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始終堅持與時俱進
作為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決不是自我封閉的僵化體係,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活的思想體係,具有深厚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於19世紀,卻曆經160多年仍然充滿活力而長盛不衰;雖然產生於歐洲,卻傳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所以,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科學態度,必須體現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鮮明特征,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應該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條件,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善於創造新經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無論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都是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不同實踐,大膽突破和揚棄了其中的某些具體論斷而形成的新的曆史性飛躍,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性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曆史產物。
(五)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始終堅持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謀利益
《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本色,又是共產黨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盡管內容豐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場就是引導中國人民清除一切壓迫和剝削,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繼而迅速擺脫貧困和落後麵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富民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標。這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正因如此,它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並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充滿生機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戰爭時期,廣大人民群眾才始終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前赴後繼,堅貞不渝;在和平建設年代,廣大人民群眾更是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
(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深刻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發展和宣傳普及時,高屋建瓴地強調了“中國化”和“大眾化”這兩個緊密關聯的重要命題。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展現真理的光芒,就必須中國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發揮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就必須大眾化。中國化是大眾化的前提,大眾化是中國化的目的。中國化要求大眾化,但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完成大眾化。中國化與大眾化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它們各有側重、相互銜接、相互促進。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它將伴隨著我們黨前進的步伐而前進,順應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而前進。我們堅信,隨著黨的事業的發展,理論創新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定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