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2 / 3)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曆史性飛躍。

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複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並在革命勝利後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是一個開放的科學理論體係。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係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前途和命運。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如果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誌,至今已有160年了。它要繼續指導當今和將來的世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就要不斷以新的內容來豐富和發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終充滿生機活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發展。由於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體現出巨大的理論威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係到中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

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仍至關重要。我們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建設創新型國家,要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要加強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構建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確保黨的生機活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等,都離不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直接關係到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前途和命運。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係到中國共產黨的前途和命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展、壯大與馬克思主義緊密相關。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奮鬥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堅持、運用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產物。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的,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離開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那就不叫共產黨了。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和原則,能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關係到我們黨能否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科學命題,最早是毛澤東在1938年10月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開辟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鄧小平也曾諄諄告誡全黨:“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中的兩次飛躍,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規律性的經驗啟示,對於我們今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首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曾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鄧小平則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江澤民指出:“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曆史發展的總趨勢並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所以,無論何時,都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個“老祖宗”都不能丟棄。

(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革命鬥爭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因為堅持解放思想,同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以及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堅決鬥爭,對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加以科學地理論概括,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正是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領導全黨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根據國內外形勢和曆史條件的變化,麵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個別論斷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突破,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係列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認識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同樣因為堅持解放思想,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總結和對待前人的經驗,結合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對執政黨的建設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概括,才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並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個概念,從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