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學風包括認真學習的風氣,民主討論的風氣,積極探索的風氣,求真務實的風氣。其實質和核心是理論聯係實際,基本要求是堅持學習理論和指導實踐相結合,堅持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堅持運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相結合。務實、創新、學用結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的基本特征。
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誌,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學風的光輝典範,他們分別根據中國當時的曆史條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特色的革命、改革和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使中國社會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曆史性巨變,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次又一次的理論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客觀實踐的發展變化,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並對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和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弘揚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聯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係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和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這是當前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並切實貫徹落實的重要任務。
我們黨的優良學風是在黨的80多年的光輝曆程中,在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並發揚光大的。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期,我們黨的主要領導人脫離中國實際,簡單地照搬外國經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使中國革命曾一度陷入絕境。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鬥爭的過程中成熟和發展起來的。為了在全黨進行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在20世紀40年代初,我們黨開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就在這次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誌第一次提出了學風的概念,並把學風問題上升到黨的作風、思想方法和世界觀、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工作態度的高度。他明確指出,學風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在延安整風中,我們黨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清算了背離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主觀主義等錯誤傾向的影響,進一步端正黨的學風,把理論和實踐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新中國成立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
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黨的學風嚴重不正,又重犯了主觀和客觀相分裂、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錯誤,黨的事業又遭受嚴重損失。為了糾正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鄧小平同誌多次重提學風問題,指出:“這不是小問題,而是涉及到怎麼看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問題。”鄧小平明確主張:“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法,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正因為我們黨重新弘揚了黨的優良學風,恢複並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端正了政治路線,從而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麵。
學風問題本質上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學風不僅直接影響著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而且關係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光輝曆史告訴我們:學風端正,黨的理論建設就得到加強,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就興旺發達;學風不正,黨的理論建設就受到削弱,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就遭受損失。
三、科學發展觀開創了黨的優良學風的新境界
在新的世紀,我們黨要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堅持和發展黨的優良學風的角度來把握科學發展觀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既有助於我們深入把握黨的優良學風的時代價值,更有助於我們從較深層次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重要意義。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了黨的優良學風,開創了黨的優良學風發展的新境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向新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