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基礎(3 / 3)

1937年毛澤東從哲學角度出發,寫了《實踐論》《矛盾論》,批判黨內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上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從哲學上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客觀性。在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並賦予它新的內涵,號召廣大幹部群眾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更好地研究中國實際,而且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它體現民族精神,體現中華特色。

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告訴中國共產黨人,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反之則會帶來中國革命的失敗。

四、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西方文化優秀成果的集大成者,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所致。

中國曆史上有把異質文化本土化的先例。從秦朝時期。佛教就從印度傳入中國,到唐朝時期,佛教發展到鼎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佛教文化沒有排斥,也沒有全盤吸收,迷失自我,而是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創立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實現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本土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在中國的曆史上,有過人為的封鎖,製止外來文化接觸中國文化,但是大部分時期中國文化是以開放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的。唐朝時期,儒、釋、道,三足鼎立,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呈現一片繁榮向上的狀態。毛澤東也倡導我們的文化工作就是要有百花齊放、百家齊鳴的開放景象。五四運動打開了封閉二百多年的封建文化格局,一時間各種思潮蜂擁而入,正是傳統文化的這種開放性,造就了各種文化平等競爭,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景象,正是傳統文化的這種開放性使我們共產黨人選擇了西方優秀文化集大成者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救國的指導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在對待人和自然的問題上強調天人合一,主張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在對待人跟人的問題上主張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對待外來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總是以一種寬廣的姿態來迎接新的文化的到來。在五四運動時期,各種思潮紛然而起,中國知識分子麵對中國傳統文化,也嚐試過全盤否定,也嚐試過全盤西化。曆史證明,隻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辯證地吸收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古國相繼消失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還延續著,這種強大的傳承力是其他任何文化都無可比擬的。今天,國學熱不僅僅在中國興起,更在大洋彼岸的發達國家蓬勃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處處可見。正是中國文化的這種強大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展,必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必須實現本土化。

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得以傳播,而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決定了它不會被外來的文化所取代,而是吸收外來文化優秀的方麵,並賦予其中國特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也是我們理論工作者不斷探索的曆史課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客觀基礎的研究,對我們新時期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有助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