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產生後,中國革命從此煥然一新。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無產階級國家反抗帝國主義壓迫,實現民族解放的有利武器,適應了中國社會的需要,為中國社會指明了方向。所以它一經傳入中國,就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在20世紀上半葉眾多的社會思潮中異軍突起。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相結合,成功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1937年爆發了抗日戰爭,這時候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發生了變化,由階級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暫時休戰,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決定共同抗敵。吸取第一次共同合作的教訓,中國共產黨要保持對軍隊的領導權,要保持在合作中的相對獨立地位。毛澤東撰寫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形勢發生了變化,鬥爭路線也發生了變化,對這方麵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沒有專門論述,總結革命鬥爭經驗,要求我們,要結合中國實際,自己創新,自己解決,促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腳步。
中共中央在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並賦予了它豐富的內涵。這個認識不僅僅是革命經驗的結果,同時還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發展深入的一個標誌。建黨初期我們翻譯介紹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還不是很多,共產黨人對作品的了解也很有限,但是17年以後,共產黨人有比以前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馬克思主義,也有一定的革命實踐去讓他們總結經驗。通過實踐和理論的準備,共產黨人明確了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促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三、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說所論述的是關於發達國家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鬥爭的學說,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立共產黨,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步。從建黨到1938年,我黨經曆了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幾經挫折,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革命鬥爭中,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例如,1925年毛澤東同誌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分析階級社會的方法,對中國社會結構的階級性進行了分析,回答了革命的主體問題,指出了我們的朋友,我們的敵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民為主體的工農革命鬥爭道路。1927年,在考察農民運動過程中,他不斷總結經驗,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提出我們革命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反對共產國際教條使用的“城市中心論”。隨後1928年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論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使中國革命逐漸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
在革命實踐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有過慘痛的教訓。比如,大革命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就是我黨部分領導人錯誤地判斷革命形勢,沒有看清楚誰是革命的敵人,錯把敵人當成團結對象,忽視了農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忽視了領導權和武裝鬥爭的重要性。在大革命中,隻是一味地依附於國民黨。這種對馬列主義教條的搬用,導致革命受挫。在第五次反“圍剿”時,把革命的低潮錯判為革命的高潮,把革命的道路錯定為城市中心論,致使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被迫開始長征,在長征路上又犯了逃跑主義錯誤,致使革命火種差點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