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2 / 3)

“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係起來,必然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地域國情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必須從當地的具體實際出發,唯有具體實踐與理論開放的良性互動,才能指引中國更好地向前發展。

二、緊扣時代脈搏

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光輝曆程裏,曾遇過許許多多的問題,而麵對這些新問題,從馬克思主義中直接找出答案顯然不可能,況且馬克思主義本身隻是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沒窮盡真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很顯然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還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特征製定調整路線、方針、政策,在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具體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也由此獲得發展。

以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建立為例,馬克思主義對於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觀點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還必須經過一個過渡時期,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革命轉變時期”。而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硬插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直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社會主義更不現實。針對這一實際,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勝利之後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新民主主義的條件下逐步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領導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艱巨任務。

與時俱進不僅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麵,還體現其創新的一麵。在中國實踐基礎上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實踐主體,必然會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中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判斷,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新結論,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體係。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奠基性的初步探索,最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重大創新——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樣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的幾十年、數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的基礎上,他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係,其中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偉大裏程碑。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世界在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也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縱觀中國共產黨曆史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程,不難發現,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具體實踐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理論成果,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細看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可以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依據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國革命建設與發展麵臨的實際問題,尋求和不斷開拓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發展的道路,由此賦予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