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紀念館 閆虹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國共產黨自建立起便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不懈努力,經過80餘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最成功的基本經驗,主要從具體實踐、與時俱進和理論本土化等方麵表現出來。本文擬從三方麵進行探討。
一、具體實踐與開放理論的良性互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其實就是回答中國應該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即如何實踐運用。1942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提到:“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這說明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開始努力尋求馬克思主義的如何具體運用。而對這一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作為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他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193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這樣說道:“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
不難知曉,對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和運用首要注重的是其理論指導意義即實踐性。而實踐的觀點本身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位的觀點,不可避免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突出的自是濃鬱的實踐性特點,但它又區別於盲目的實踐,因為產生於西方社會並以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為主要任務的馬克思主義,要成功運用於中國就必須根據中國實際,將其轉化為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的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而馬克思主義也強調自己是世界觀、方法論和行動指南而非教義,同時指出客觀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不能僵化對待馬克思主義。隻有聯係實際、在實際中創作新的理論,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其實已經預示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性。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結構、階級關係複雜,城市發展不充分,農村人口占很大比例,毛澤東根據這一現狀大膽提出極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主張,最終取得勝利。至於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乃至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無不是這一思想的光輝體現。
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推進的曆史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談到:“不能說馬克思主義早已經中國化了。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的東西,中國有特殊情況,不能一下子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指導社會實踐的指南,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實際,這就決定了理論自身必須把持開放的姿態以豐富和發展並不斷完善,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這一方麵得到很好的體現。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內部盛行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使中國革命一度陷入困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即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因此當前階段的革命是民主革命而非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鑒於中國的特殊情況,革命不能套用通過在中心城市起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俄國革命範式,而應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就是以此形成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軍事上的策略,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最終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的過渡。中國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