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紮根民族傳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的廣泛肯定與認可,除了本身的先進性,還與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民族形式的巧妙運用是分不開的。作為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對任何國家的革命和建設都具有指導性意義。但具體到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如何結合以更好指導,是一個曆史性的課題。畢竟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外來文化,從人類傳播文化的規律來看,一種外來文化如果不為本土文化所吸收、認同並轉化為新的文化形態,就很難在本土紮根開花。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民族化”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的重要性,他們看到要想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根開花,就必須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相融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主要從兩方麵得以實現:
首先從形式上采用中國化的民族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解釋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的普遍性的一般規律,對任何國家都具有指導意義,但它發源於歐洲,這些規律基本上都是用西方人所熟悉和慣用的思維習慣與表達方式來進行闡述的。當這種以西方思維為載體的思想傳入中國時,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必然會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帶來重重困難。而用中國式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中國慣用的語言形式來解釋說明。這樣使得馬克思主義就以中國化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降低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撞擊和中國民眾對西方思維的不適應與抵觸,使他們對起源於歐洲文化背景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一種理論上的親近感和文化心理上的認同。
其次是在內容上從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找出結合點與生長點,並且吸收利用其中仍有生命力的部分以豐富和發展自身。文化作為一個民族長期實踐經驗的沉澱和總結,它具有很強的曆史繼承性和延續性,是民族心理與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因而一種外來文化如果找到它與本民族文化的結合點與生長點,其傳播的效果與影響有事半功倍之妙。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異域文化,仍能找出許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近相通之處,像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與儒家提倡的“行”“躬行”,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與傳統文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與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等等。同時中國曆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雖有和西方文化相近相通的內容,也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到的文化見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都是西方人,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在批判總結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基礎上創立的,他們對東方文化了解不深。宏觀地看馬克思主義更偏重西方文化而對東方文化有所偏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文化的融合恰好能彌補這一不足,吸取其中有用部分以補充和豐富。
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以中國文化心理模式被詮釋,而且通過找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並吸收其有用部分,豐富發展自身,這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發生中國式的變化,而與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融合使其最終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