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3 / 3)

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群眾相互掌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群眾雙方相互掌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

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群眾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實踐中來,就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還是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隻有把人民群眾視為我們黨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把群眾利益看做是最高利益,把依靠群眾看做最根本的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理論總結和概括,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及時總結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並將它上升為理論的高度。例如,鄧小平關於農村承包責任製的思想,就是對農民群眾的創造的總結和概括。

黨的曆代領導集體都把群眾路線當做治黨治國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的最高標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非常重視維護群眾利益,他把“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判斷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是非成敗的一條標準。江澤民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以胡錦濤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奉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是對群眾路線發展的結果。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行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這是新時期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人為本,這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的工作方法,走群眾路線,讓群眾參政、議政,而且還要到群眾中去。把群眾中的正確意見通過科學的論證形成決策,再返回群眾的實踐中去接受群眾實踐的檢驗。這樣才能切實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

總之,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群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和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變為現實和在群眾的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