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 金美容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思想文化,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紮根生長並開花結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取得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的認同,二者在中國社會嚴峻的現實基礎上發生了現代性的融合互動。這次文化意義上的融合互動,對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研究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係,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全球化,在當今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文化契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心價值係統。在大部分時間裏,中國麵對的主要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戰,而是源自內部的傳統危機,但曆史總是依照自身邏輯消解和克服這些危機,進入又一輪王朝循環。然而自19世紀中葉起,中國曆史的內部要素與西方世界的霸權威脅及文明示範疊加在一起,共同製約著中國的曆史走向。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傳統社會體係開始瓦解,中國傳統文化麵臨著艱難轉型的窘迫境遇。
麵對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的形勢,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現代化思想,以期實現西方物質文明與東方製度、思想觀念的統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文化改良思想以及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就是這樣一種努力。
甲午戰爭後,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開始對戰爭失敗進行反思,並對封建專製政體的合理性發出了置疑,進而開始全麵審視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以康有為、梁啟超、嚴複、譚嗣同等為代表的維新派思想家,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這場運動把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反抗外來侵略、尋求國家出路的鬥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但這場政治運動在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頑固派的扼殺下很快失敗了,以資本主義文化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嚐試被迫擱淺。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在中外反動派的嚴重壓迫下,各階層人民的鬥爭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同時,還發生了拒俄、拒法、抵製美貨、收回權利和保路等愛國運動。在這種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獲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文化在中國得到初步發展,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但孫中山五權分立的共和構想隨著政權被袁世凱竊奪並未真正實現。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這一係列希望以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嚐試逃避不了失敗的命運。究其原因,一是資本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根本上缺少契合性。資本主義文化以商品經濟為基礎,強調重商主義、民主政治及法治精神等。而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強調根深蒂固的宗法製度以及專製的皇權思想。所以,一次次的磨合與碰撞,都沒有能夠使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轉型。二是所有嚐試都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梁啟超等雖然主張在製度層麵引進西方文化,對封建傳統的思想文化和頑固守舊的社會風氣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抨擊,但他們卻保留了傳統文化的政治倫理部分,並以此為新文化體係的核心和主體,所以,戊戌維新運動並沒有超越傳統文化的局限,它實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中體西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少深入的思想檢討,其努力也終究失敗,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任務也就無法實現。
1917年,俄國爆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毛澤東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把它當做單純的學理來探討,而是把它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民革命鬥爭發展的客觀要求。自從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麵目就為之一新了。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深層次的契合之處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思想內容看,在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之間有著一些相似相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