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真務實的思想文化淵源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背景(1 / 3)

北京師範大學 趙媛媛

一、“求真務實”思想源於毛澤東“實事求是”

首先“求真務實”是在毛澤東“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要理解“求真務實”必須弄清楚“實事求是”的概念。

“實事求是”在漢語及學術史上原本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命題,這個命題最早出現在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中,書中讚譽漢景帝之子劉德是“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好王子。這是筆者結合所學專業從考據意義上使用的。這裏的“實事求是”是說劉德這個人治學態度嚴謹,善於從事實出發,弄清真假。到了宋代,大儒生、理學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說法,朱熹的意思是要求人們要通過深入實際,接觸事物,認識事物,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到了清朝,曾國藩把“實事求是”與“即物窮理”聯係起來,釋說為“夫所謂‘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這段關於“實事求是”的古語出自嶽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詩文》第166頁,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校訓”便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從東漢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中最早提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到宋代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說教,再到清代曾國藩的“夫所謂‘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千古貫通,一脈相承,“實事求是”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絕非一般漢語詞彙了,後來中國的學術界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使用“實事求是”一詞基本是從哲學意義上來理論的,有的人還把實事求是理解為求真務實的精神。

毛澤東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實事求是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和運用。毛澤東最早是在湖南嶽麓書院看到“實事求是”一詞的。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論新階段》中明確使用了“實事求是”這一命題。他指出:共產黨員應該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毛澤東認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實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把“實事求是”原指治學態度的古語,從哲學的高度做了新的解釋,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從此,用實事求是表達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了完整準確的哲學命題進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幾十年來,黨的思想路線就圍繞“實事求是”這一核心內容在不斷發展變化。

1942年,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徹底批判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這次整風使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深入人心,使全黨在思想政治上達到高度統一,在組織上達到高度團結,為民主革命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同年,毛澤東為延安中央黨校寫了“實事求是”的題詞。1945年黨的七大將實事求是正式寫入黨章。從此,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正式確立,成為與主觀主義與教條主義相對立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精辟概括,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正是這條思想路線,指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又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1958年以後,黨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這條思想路線,特別是發生了十年“文革”這樣全局性的錯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到了重大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綜上所述,“實事求是”是用中國漢語成語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深刻表達,同樣“求真務實”也是中國漢語對馬克思主義的表達,所以說“求真務實”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二、“求真務實”源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胡錦濤同誌關於“求真務實”的論斷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