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 方世川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它要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並結果,沒有一個適合它的土壤是不可能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適合其成長的土壤和養分。
一、中華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許多地方有相似、相通的成分,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可能性
人類生存方式的普遍同一性與麵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共同問題,決定了在一定可比的曆史條件下,人類的思想必然會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局限,具有普遍的共同性。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文化雖然屬於不同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兩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具有相似或者相通的地方。而這些相似、相通的地方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文化基礎。
(一)中華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有許多相似、相通的因子
中華民族文化在辯證法、唯物論、重民思想和自然和諧等方麵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相似、相通的地方,盡管中華民族文化在這些方麵有許多地方不成熟,甚至是片麵的、錯誤的,但二者是可以溝通的。
1.辯證法。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樸素辯證法的萌芽。《周易》一書中關於“對立”“物極必反”等就包含著某些原始而可貴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的辯證法更為深刻,他說“反者,道之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即他不僅認識到一些相對立的事物,而且認為事物的對立麵是相互依存的。到了兩漢時期,楊雄不僅看到許多對立事物,並且強調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發,極寒生熱,極熱生寒”。到了明清時期,方以智提出了關於對立的相互關係學說,他肯定對立之為對立,肯定對立的兩方麵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關係,使辯證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曾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就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麵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由此可見二者在辯證法上有相通之處。
中國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到社會、曆史、政治、軍事、道德等各個領域,雖然中華民族文化中的辯證法是比較樸素的辯證法,但它對中國人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有一定幫助,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可能。
2.唯物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說和陰陽論的樸素唯物論。荀子不僅指出天地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且還提出“人定勝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即認識到人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這對唯物主義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期,董仲舒就已經使用“元氣”的概念,認為宇宙本原是“元”,也就是物質性的東西。東漢時王充提出“氣”一元論,“元氣”為天地萬物的原始基礎,並且認為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既承認物質的客觀存在性,物質與意識的區別,也強調二者的相互聯係和作用;既承認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的,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也強調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徹底的唯物論,當然比中華民族文化的樸素唯物論合理得多,但樸素唯物論對國人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理解馬克思主義有莫大的幫助作用。
中華民族文化中和馬克思主義在哲學方麵的這些相似、相通的地方,為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打下了堅實的哲學根基。
(二)中華民族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追求社會理想上的相似性
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大同”理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有類似的地方。對以大同理想為主軸的社會發展目標的向往,一直是中華民族世代盼望的太平盛世的理想與追求,它在中國社會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古代就有了“大同”理想,許多中國人為之追求並且奮鬥了一生。《禮記·禮運篇》構想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早期道教提出了“治太平均”“尊卑如一”的思想;太平天國時,更是提出“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溫飽”的理想社會;康有為描繪了“天下一家,中國為一體”的大同藍圖;孫中山也將他的民生主義描述成大同主義。可見“大同”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
盡管“大同”理想有空想、主觀的成分,與共產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中國人長期生活在這種氛圍中,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些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障礙。總起來看,“大同”理想代代相傳,經久不息,始終存活在勞動人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有了這個思想基礎,當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傳入中國後使人感到“似曾相識”,從而對其懷抱一種可感知、可理解、可接受的愉悅的文化認同心態。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它之所以被廣大農民、工人等社會下層接受和信仰,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莊嚴信念,與這種“文化認同心態”有直接關係。
(三)在重民思想和自然和諧等其他方麵的相似性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管子認為:“天下者,國之本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也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在總結桀和紂失去天下的原因時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盡管傳統文化中的重民思想都是為了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它顯示了中國很早就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製度,推動曆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從這裏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一定的一致性。
中華民族文化一直強調人要與自然“合一”即“天人合一”。人的存在與自然的存在是互為包含的,人融合於自然之中,自然也融合於人之中。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和“人的無機身體”,“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真正的複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他強調人同自然界的內在同一性,這與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輕物欲重精神的思想是完全可以溝通的。
二、中華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融合力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的文化也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所有的古老的文化中,唯有中華民族文化從未間斷過。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極強的兼容性和融合力。中華民族文化的兼容並包性使得在這種氛圍中生活的中國人很容易接受外來的合理的思想,中華民族文化的融合力使得外來文化很容易融入其中,而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多方麵吸取新鮮的養料,經過消化,轉化為自身的有機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