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背景(3 / 3)

第二,在完成語言文字符號中國化的過程中,附加了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基本概念詮釋和理解上的中國化。西語符號在轉換為漢源詞彙的過程中,鑒於漢字的多義性,勢必賦注了一些漢字本身固有而西文原意並不包含的意義,這在客觀上完成了符號轉換過程中的語義詮釋的中國化。例如“民主”這一詞彙,在儒家經典《尚書》中就已經存在,是中國古代民本主義的代表性術語,與西文原詞democracy在含義上具有很大的差異,致使本來在西方作為一種行政和決策程序的democracy隨著符號的轉化而產生了意義轉化。如今中國民眾所理解的本源於西學的“民主”,仍然滲透著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的理解。再如“宗教”“專政”等概念,都由於語言符號的轉化而產生了理解上的本土化效應。

第三,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術語、範疇被繼續中國化,並被賦予中國作風和氣派,從而實現和生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途徑。中國革命的實踐客觀上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著上中國的“民族服裝”,隻有這樣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毛澤東在致力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十分注意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結合問題。他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所說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指的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兼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內容的“民族形式”。如毛澤東用“矛盾論”來概括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理論體係;用“實事求是”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堪稱用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通恒久意義的命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解讀,從而實現其形式(當然是與內容相統一的形式)民族化的轉換。鄧小平同樣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采用舊形式反映新內容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舊形式在民間具有根深蒂固的潛勢力,深為群眾所喜愛,且其本身亦有可利用的價值。但采用舊形式必須以表現現實內容為主,方法則應是批判的有選擇的用。”鄧小平用“小康”這一古代中國人的社會理想賦予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政治理想以濃重的民族特色,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來闡述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策略,類似通俗化的表達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四、中華民族精神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支撐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它主要包括一個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確立的共同價值、形成的共同思維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識的最高形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團結統一等偉大的民族精神。

第一,愛國主義與自強不息的精神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不竭動力。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支柱。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華兒女的愛國奮鬥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不公正的社會環境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怕吃苦、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將它們凝聚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為了救亡圖存,以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但隻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局麵,正是在中國向何處去的緊要關頭,十月革命的一聲炮聲,給中國人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隻有搞社會主義“才能救濟中國的危急及不獨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馬克思主義契合了先進的中國人急切尋找中國社會發展目標、探尋改造中國社會道路的文化心態。它是作為不同於中國固有文化的另一種新文化,作為一種新的價值標準和精神信仰而被中國先進分子選擇和接受的。正是通過分析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艱巨、複雜的事業。是伴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而不斷發展的。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傳統精神支撐、激發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跡,不斷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升到新的境界。

第二,求真務實的精神造就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獨特的表現形式。儒家文化的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長期居於統治地位,這有助於形成一種務實精神。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原則,是在繼承古代務實精神的基礎上,經過科學地詮釋和提升,從而日益成為人們普遍的思維定式和思維方法。正是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精神使馬克思主義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表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解決中國革命所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能從國際共運的曆史上找到現成的經驗,隻能依靠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進行新的創造和理論概括,形成適合中國情況的指導思想。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艱巨而又困難的事情。黨內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不斷探索中創造性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第三,團結統一的精神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成為眾望所歸。團結統一精神是凝聚全民族的意誌、智慧而維護統一、顧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團結統一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紐帶。中國各族人民也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切身感受到,國家的統一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中,雖有分合離亂,但中國的主體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精神。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精神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現在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群眾路線”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統一戰線”理論,團結統一的精神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凝聚了力量,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成為眾望所歸。

總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傳播和發展,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並從中華民族文化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通點和生長點,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文化,將馬克思主義內化到民族文化之中,使其成為國家意識形態與思想文化領域的精神核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