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張延峰
馬克思主義誕生於工業化發達的西方國家,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紮根發芽,並開花結果,就必須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形式和內容上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最終形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傳入中國的,從一開始它就麵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衝擊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取得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優秀因子的認同,在相互滲透交融的良性互動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方法同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心理和方法發生了現代性的整合,並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基礎上發生了“視界融合”,成為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
193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論新階段》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如果說在馬克思主義最初傳入中國的20年間,其與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化的融合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那麼,從這時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中國革命的實際、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麵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互滲透交融的曆史進程。
一、沉澱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擁有的“共同因子”,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思想基礎
中華民族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不僅創造了為世界所驚奇的中華文明,更形成了博大深邃的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經曆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幾種社會形態,而占主體地位的封建社會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成熟期。一般認為,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文化,其代表則是孔孟的儒家思想。而馬克思主義則誕生在近代先進的大工業時代,它是現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物,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科學思想體係。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時代性和階級性上是根本對立的。雖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但同樣作為世界文明進程中的組成部分,他們並不是脫離人類文明大道的產物,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當我們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在一些基礎層麵,兩者仍然有著一致和相同之處。
中華民族麵對外來文化時兼容並蓄的氣度使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成為了可能。中國與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並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這些擁有著璀璨文明的古國,隻有中國將其傳統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有著兼容並蓄的氣度。在每一次與外來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中華文明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增添了新的血液,而得以延綿不絕。在曆史上,由印度傳至中國的佛教就是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太平”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的核心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則有著某種的相似之處。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向世人描述了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大同世界,他在《禮記·禮運篇》中描述了這個世界的美好:“大道之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獨自子其子。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在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裏,一切社會財富歸全體人民所有。全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人們都主動參加勞動,老弱病殘都能得到妥善撫養,官員由選舉產生,並清廉工作,人們互幫互助,社會風氣良好。而這些,與馬克思在科學社會主義中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竟有著驚人的相似。而有著樸素的平均主義思想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則提出了“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國”設想。之後的戊戌變法領導者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等,都使得共產主義所設計的美好社會已經不再被人們所陌生。所以,當馬克思主義帶著其設計好的共產主義來到中國時候,人們對此已經不是那麼驚訝了。
從思想內容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一些相似相近的因素,這些“共同因子”的存在,拉近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間的距離。如馬克思主義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人本主義、民本主義等。中國早在殷商時期就用金、木、水、火、土等五種元素概括世間萬物,並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係,這是樸素辯證思想的萌芽。《周易》中的陰陽八卦等,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發達的辯證思維。中國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民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了。人本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強調以人為本,重人輕神,強調無神論,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另外,民本主義在中國源遠流長,《孟子·盡心下》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集中體現了民本思想,這些與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所提出的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等觀點有著相通相融之處,因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了條件。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豐富的曆史沉澱為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可能,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養料。
二、新文化運動向舊思想和舊道德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極大地動搖了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根基,從思想文化領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鋪平了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卻對維係專製統治的封建思想沒有進行係統、徹底的批判。辛亥革命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大小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繼續利用封建專製思想來禁錮人們的頭腦,並竭力推崇封建專製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引起了群眾的普遍反對,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其反對封建專製、實現自己政治訴求的呼聲也更加高漲。如同西方的思想啟蒙運動一樣,中國的愛國知識分子開始意識到政治革命必須以思想文化的解放為前提,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的思想文化界開始了一場矛頭直指封建正統文化根基的新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