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領會和把握,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大成者,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曆史性貢獻,創立了第一個完整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體係——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當時豐富的革命實踐、毛澤東在我黨的曆史地位以及毛澤東卓越的領袖才能等多方麵的因素有關,但在這些因素中,毛澤東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領會和把握基礎上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則是促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一個重要推力。
毛澤東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上的“文化性格”為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可能。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決定了它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必將是一個艱難曆程,這也同時對革命領袖的領導才能和文化積澱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毛澤東以前,我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等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由於曆史條件和自身因素的影響,他們還不足以完整地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實現其和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毛澤東雖然並非出身書香門第,但他自幼酷愛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毛澤東是讀著《三字經》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書籍開始學生之路的,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後,他又開始接觸《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反映階級鬥爭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毛澤東開始涉獵《資治通鑒》《史記》等史學書籍,並開始接觸到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維新思想。在湖南省第一師範上學期間,毛澤東更是利用有利條件涉獵各種書籍,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等,一本西方哲學著作《倫理學原理》,他竟寫下了一萬五千餘字的批語。可以說,毛澤東對書本這種與生俱來的熱愛,直接影響到了他後麵的革命生涯,以後不論革命高潮低潮,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總是與書為伴,留下了許多佳話。1998年江澤民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曾說:“二十四史是記載中國幾千年曆史的重要典籍,毛澤東一生對二十四史做過的許多點評和批注,為認識中國的曆史和吸收曆史經驗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毛澤東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的科學精神,使得其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於馬克思主義成為可能。不同於曆史上那些迂腐文人,毛澤東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總是在一種批判的過程中進行的。如果說學生時期的毛澤東在學習古書典籍時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有著明顯的叛逆色彩,那麼,當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後,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則是一種思想自覺的深刻的反思。一麵是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堅持,另一麵則是對於無產階級先進思想的掌握和運用,這構成了毛澤東“文化性格”的特殊兩麵。新文化運動雖然對中國封建專製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攻擊,動搖了封建專製的文化基礎,但在方式方法上,他們過於簡單急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采取了完全否定的做法。對此,毛澤東是不讚成的,他崇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並將其發展成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黨的指導思想;他認同先賢們的知行學說,並身體力行,大搞調查研究,寫出了諸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經典著作。隨著革命的深入和毛澤東思想的逐漸成熟,他對繼承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中,他對於如何批判地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作過精辟的論述:“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膽吸收和利用,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產物——毛澤東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論來源。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不是毛澤東思想的另一個理論來源呢?筆者對這種觀點是持肯定意見的。毛澤東思想不僅僅隻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科學理論體係中不乏對於傳統文化的直接借鑒和運用。班固在其《漢書》中讚譽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將其直接加以運用,發展成了我黨的思想路線的一個重要原則。1945年,毛澤東提出的對於國民黨的“不為天下先”“退避三舍”“禮尚往來”等三條原則,則分別出自《老子》《左傳》《禮記》等典故,他用這些古代故事形象地介紹了共產黨在抗日後期對於國民黨的方針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等,也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軍事理論,其思想來源更多的來自於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戰爭實踐,在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對於中國古代戰爭典故的引用達十四處之多,在列舉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軍事戰例中,毛澤東一口氣列出了“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正是基於他對中國傳統軍事精髓的諳熟於心,才造就了他用兵如神的傳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它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前進。毛澤東之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建設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又一次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社會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國傳統文化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不論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都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我們必須站在傳統文化的新起點上,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老樹上結出新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