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確提出“兩階段論”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處的社會階段問題,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就多次告誡大家說: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但尚未完成,不要說已經完成。其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又說:“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1959年,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進一步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要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體現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階段性”的認識,這一認識為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製定提供了依據。
“如何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定一個什麼樣的戰略目標”,這是毛澤東經常思索的問題。早在1953年,毛澤東就提出用18年的時間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57年,毛澤東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這是毛澤東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根據毛澤東的多次論述,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上正式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基本上構建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體現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認識,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貢獻的經驗與啟示
(一)結合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基本經驗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隻有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才能回答和解決中國社會所麵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基本的經驗。為此必須:一要高舉一麵旗幟。毛澤東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實踐之中,始終堅持、並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二要立足一個實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處於不停的變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之中,必須科學判斷和全麵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對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發展階段、社會結構和社會的主要矛盾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三是要把握“一個結合”。毛澤東把“結合”稱為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必須解決的“第一個重要問題”,突顯了“結合”問題的重要性,表明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認識。
(二)基礎工程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色和最大貢獻,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具體來說:一是要反對兩種錯誤態度。第一種是取消的態度,認為中國國情“特殊”,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第二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這種態度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作出的個別結論,當做亙古不變的教條,不顧國情,照搬硬套。二是要信守一個永恒主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實踐證明:什麼時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們的理論就發展,文化就繁榮,社會就進步;什麼時候背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歪理邪說、空想謬論就盛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因而,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無論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永恒主題。
(三)理論創新論: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堅持理論創新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所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創者的毛澤東,他在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實踐中,一方麵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另一方麵又強調任何國家的共產黨,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這就警示我們,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前提,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得以堅持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一是理論創新要正確處理一對關係:即“脈”和“創”的辯證關係。“脈”是“創”的前提和基礎,“創”是“脈”的繼承和發展,這是能否進行理論創新的關鍵所在;二是理論創新要做到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即江澤民同誌提出的,理論創新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於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這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為我們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明了正確方向。
(四)邏輯起點論: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之本、生命之基、力量之源。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寓於其實踐性之中。離開實踐這塊沃土,馬克思主義之花就會變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根之花。因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正視實踐的挑戰,傾聽實踐的呼聲,滿足實踐的需要,總結實踐的經驗;就必須正確對待新的實踐經驗,在現當代,就是要不斷總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實踐經驗,堅持改革開放,努力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就必須著眼於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著眼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依據。反之,我們所進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最終會窒息馬克思主義的生機。
當然,探索和開拓中國化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沒有失誤。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驅的毛澤東,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也出現了偏差和失誤,然而,正是這些偏差和失誤給鄧小平及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以深刻的啟迪,促使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形成,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