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2 / 3)

(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怎樣確立社會主義”這一實踐主題,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新的曆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改造學說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探索並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提出並製定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在如何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問題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曆了一個曲折的認識過程和醞釀階段: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現時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不到具備了政治上經濟上一切應有的條件之時,不到轉變對於全國最大多數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時,不應當輕易談轉變”。後來,毛澤東又指出:新民主主義是暫時的,過渡的,是一個樓梯,將來還要上樓梯,和蘇聯一樣,預計在15年之後向社會主義進發。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一旦條件成熟,使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這中間要有一個過渡時期,一般應為10到15年或更長時間。1953年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把工業化與三大改造比喻為一個振翅欲飛的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同時並舉,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突破了傳統的先工業化,後農業集體化的模式,提出先集體化,後機械化,反映了我國由經濟落後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特點。表明毛澤東找到了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社會主義改造之路。

2.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三大改造”運動。

在涉及國計民生的三大改造上,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統一起來,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農業上,毛澤東遵循馬克思主義對待個體農民的基本原則,堅持教育、示範和社會幫助的途徑,實行自願原則,領導農民創造了由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這種循序漸進的過渡形式,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上,采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引導手工業者在自願的基礎上從供銷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發展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從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完成了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采用無償沒收或者有償贖買的基礎上,提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由之路”,並通過國家委托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係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逐步將資本主義私有製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製。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勝利。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試圖解決“什麼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這一實踐主題,初步探索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我們“基本上是照抄蘇聯的辦法”,這“是必要的”,但是,又“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隨著斯大林去世,蘇共二十大的召開,打破了長期以來把斯大林神化和把蘇聯體製教條化的思想禁錮,同時“一五”期間,我國照抄照搬蘇聯模式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富於開拓精神的毛澤東緊緊抓住“什麼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主題,開始探尋、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1.率先提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隨著新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蘇式”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具有強烈獨立意識的毛澤東告誡黨內同誌要走自己的路,可以考慮“不用或少用蘇聯的拐杖”,並要求中央各部委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建設方案。毛澤東也親自南下,在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中外關係諸方麵進行係統而又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過去照抄照搬蘇聯的辦法使我們走了許多彎路,有過許多教訓,因而,我們要以蘇為戒,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篇報告是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開篇之作,拉開了中國共產黨人走符合自己國情道路的序幕。

2.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理論。

關於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矛盾問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規律,批評了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不懂得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錯誤觀點,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隻不過其性質和表現形式同舊社會這些矛盾有著根本區別,它們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製度自身的改革加以完善。此外,毛澤東還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一類是敵我矛盾,應用專政的方法來解決,一類是人民內部矛盾,應用民主的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來解決,突出強調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放到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的高度去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這不僅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