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風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 / 3)

三、延安整風運動促使全黨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上達成共識

延安整風運動不僅使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被全黨所承認,而且把毛澤東思想科學地概括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並對其基本內容作了總結,為七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奠定了基礎。

第一,延安整風運動過程中,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係進一步成熟起來。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誌寫了大量著作,係統總結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以及抗日戰爭以來的經驗教訓。研究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係列問題。毛澤東的這些著述和其他中共領導人的著述一起,從理論觀點、原則方法和具體政策三個層麵全麵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後來說“延安時期那一段,可以說是毛澤東思想比較完整地形成起來的一段。毛澤東思想中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包括黨的建設的理論和處理黨內關係的原則,在延安整風前後都比較完整地形成了”。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繼續,七大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係,劉少奇將毛澤東思想體係概括為九個方麵,這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第二,延安整風運動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水平,使全黨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客觀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延安整風運動過程中全黨在毛澤東的指導下係統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並運用馬列主義理論來研究黨的曆史,總結經驗教訓,通過聯係自身工作和思想實際認真檢查從而提高了認識;延安整風運動在全黨樹立起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清算了教條主義的影響,使全黨認識到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嚴重危害,從而使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在實踐鬥爭中所創建的新理論為全黨所接受。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上所通過的曆史決議中說:“到了今天,全黨已經空前一致地認識了毛澤東同誌的路線的正確性,空前自覺地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了。”毛澤東後來也提到:“對於在中國如何進行民主革命的問題,從1921年黨的建立直到1945年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一共24年,我們全黨的認識才完全統一起來。中間經過一次全黨範圍的整風……那次整風幫助全黨同誌統一了認識。對於當時的民主革命應當怎麼辦,黨的總路線和各項具體政策應當怎麼定,這些問題都是在那個時期,特別是在整風之後,才得到完全解決的。”

第三,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在把握毛澤東思想實質,認識其正確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並接受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使其最終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由於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深刻認識到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曆史地位和獨創性的理論貢獻,黨的領導人及理論工作者開始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毛澤東的名字聯係在一起。張如心是將毛澤東和這一思想體係聯係起來表述的第一人,1941年3月,他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澤東同誌的思想。1943年7月,王稼祥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道路》一文,正式提出毛澤東思想。隨後,很多領導人還將類似的概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提出來。1945年周恩來在出席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歡迎會上,發表演說指出:“我們黨二十二年的曆史證明,毛澤東同誌的意見是貫穿著整個黨的曆史時期,發展成為一條馬列主義中國化也就是中國共產主義的路線!”隨著黨內對“毛澤東思想”概念論證的深刻,認識的深化,全黨逐步接受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七大上,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毛澤東思想作了詳盡具體的論述,闡明了“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至此,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正式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四、延安整風所倡導和確立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關係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延安整風在全黨狠抓學風建設,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並為馬克思主義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說:“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誌的工作態度問題。”中國共產黨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直接影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進而影響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在延安整風過程中,全黨上下都把學風問題當做“第一重要的問題”來對待,延安整風的過程不僅是理論學習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堅持和發揚理論聯係實際優良學風的過程。通過整風,打破了黨內存在的“唯書”“唯上”的思維模式,在全黨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用實事求是這個富於中國特點的成語來概括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既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既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引出正確的結論。”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實事求是不僅是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同時也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和方法,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基礎。

曆史證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帶來了中國革命的曆史性勝利,同時它也在中國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身,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繼續向前。鄧小平之所以能夠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領導中國人民撥亂反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主要就是因為他敢於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大力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而他才能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國際和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理論聯係實際的優良學風,強調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了新的篇章。進入新世紀,我們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仍然是低水平、不完全、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社會,各種不協調因素影響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創下新的世界奇跡,但高速發展背後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開始凸現出來。麵對新的實際,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學習理論與指導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堅持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堅持運用理論和發展理論相結合,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提出科學發展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更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總之,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延安整風運動所倡導和確立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實的理論基礎,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