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民族形式問題上,毛澤東將缺乏生動活潑的東西,死硬的東西視之為黨八股,這是“馬克思主義沒有拿的穩”的表現,“如果不除去,那末,生動活潑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啟發,拿不正確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惡習就不能肅清,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而中國化後的馬克思主義的表現形式必須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這也是毛澤東將反對黨八股作為延安整風運動一大主題的原因。另外,毛澤東在1944年會見外國記者時說:“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中國曆史遺產和外國思想,盲目地接受和盲目地拒絕,我們都反對,我們中國人必須以自己的頭腦來思想,並決定什麼東西能在中國土地上生長出來。”這段論述內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民族化維度上的深一層含義,即民族價值選擇和思維方式的馬克思主義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光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表達上要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同時要在此基礎上使馬克思主義深入到中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中國人所決定的能在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東西。
除此之外,在延安整風期間,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探討還從其他角度切入。1940年7月,楊鬆在《關於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中提出中國的馬列主義者“把馬列主義中國化了和中國化著”,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時一地的策略,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過程,要把它當做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來看待。陳毅在新四軍軍部召開的紀念建黨21周年大會上也講道:“我們還要繼續前進,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統一而正確的理解這一偉大的課題是全黨的偉大事業。”他用“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來說明“我們要不斷前進,它是無止境的”。延安整風過程中,經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係統學習,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全黨對建黨以來的曆史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發展曆程有了初步的判斷。艾思奇1941年在《中國文化》上發表《抗戰以來幾種重要哲學思想評述》,在其中,他講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辯證唯物論與中國的實際革命運動的結合不是一開始就能完全合拍。”劉少奇也在其著作中提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是“特別困難些”,直到七大他在概括毛澤東思想時仍然認為“毛澤東思想,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的單向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1941年毛澤東在《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中指出:“要分清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和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要宣傳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沒有結束真理而是提供了在實踐中不斷把真理推向前進的工具,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中再度開辟豐富和發展的道路。因而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過程中要求把豐富的實際提高到應有的理論程度,對革命實踐的一切問題,或重大問題,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論階段,對中國每一問題的具體分析要引出理論性的結論來。
(二)初步歸納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和實現途徑
延安整風運動從準備時期開始經過全黨普遍整風到最後的總結經過了七年的時間,這次運動使中國共產黨人擺脫了建黨初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發模糊的認識狀態,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上進入了自覺理性的階段。這不但表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更表現為當時的領導人及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和實現途徑的歸納總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於中國實際,那麼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基本的實現途徑便是理論聯係實際。如何做到理論聯係實際呢?在延安整風過程中,毛澤東對此作了形象的解答,他講“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在毛澤東的論述中蘊涵著理論聯係實際的三個步驟。首先是要主動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如劉少奇講的:“如果我們不能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我們就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在革命鬥爭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就要以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難。毛澤東說“在忙的中間,想一個法子,叫做‘擠’,用‘擠’來對付忙”,“看不懂的東西不要怕,就用‘鑽’來對付”。第二是要認識和掌握中國實際,隻有明確中國社會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中有目的,有收獲。認識和掌握中國實際的途徑,首要的便是調查研究。毛澤東指出:“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做調查。對於隻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係。”他還在1941年9月所作的《關於農村調查》中進一步論述了調查研究的方法,強調了對立統一的原則、階級分析的方法,指出要詳細地占有材料,抓住要點地開展調查。第三步是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麵是客觀上,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來解決實際問題。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對此做了詳細論述,指出要通過調查發現矛盾“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再經過周密的分析,暴露事物內部的聯係,最後經過綜合工作實現問題的解決。“結合”的另一方麵是主觀上,共產黨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修養方法”。所謂馬克思主義的修養方法,劉少奇論述說就是虛心聽取群眾意見,總結經驗教訓,並據此檢驗自己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了解是否正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是否正確,檢驗自己的缺點錯誤而加以糾正,改進工作。綜合這兩方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劉少奇所說的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身體力行地改造現實,同時改造共產黨人自己。
由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雙向互動過程,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條途徑就是進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所關注的不是建立一種學術體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開始傳播就不是出於學術興趣,而是基於救國救民的鬥爭實踐,因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不是采取邏輯上的學理建構,而是從實踐著眼,將實踐經驗提高到哲學高度上概括總結,形成自覺的理論。到延安整風時,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經曆了兩次失敗和兩次成功的考驗,開始反思曆史,總結經驗教訓。全黨在批判、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不能生搬硬套,隻有在運用中不斷發展,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我們要根據新的經驗,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哪些個別結論,在哪些個別方麵,需要加以充實、豐富和發展。”艾思奇也講道:“在中國的新的條件之下,我們應該掌握些新的原理和論點,新的規律知識來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內容,而不應該隻是墨守著一些既成的概論式的原理和論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賦予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那就要使馬克思主義跨越民族文化、價值觀念的隔閡實現民族內化。完成這一任務首先要反對黨八股,反對幹癟生硬的文風,學習活潑的語言。毛澤東指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他特別強調通過向老百姓學習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和大眾化。他說“要實地的跟老百姓去學,否則仍然‘化’不了的”。“人民的語彙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此外,還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用馬克思主義來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正如1943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所講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同時該決定還肯定了“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理論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曆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這一運動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的創造才能,一如他們在革命實踐上的創造才能;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能夠和中國人民在一起,完成中國人民所賦予的各種曆史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