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毛澤東思想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體現了幾千年來中國的優秀文化品質,並經過革命的洗禮,使馬克思主義,這個源於西方的社會思潮終於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中國形式和中國氣派,完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四、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力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強調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點,就是有的放矢,就是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出發點,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長征勝利結束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係統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對當時所麵臨的政治、軍事、組織等一係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提出了後來被稱為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的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重要理論,成為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
西安事變爆發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本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國共兩黨開始由嚴重對立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創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新局麵。在抗日戰爭初期,黨內外有很多人對抗日救亡持悲觀失望的態度,認為中華民族必然滅亡,在國民黨軍隊取得“台兒莊大捷”之後,又有許多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隻要打幾個這樣的殲滅戰,就能擋住日軍,無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了揭示抗日戰爭的規模,撥開人們心中的迷霧,解答人們對抗戰前途的疑慮,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是: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後勝利是中國人民的,並預見到持久抗戰將要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毛澤東在文章中還對如何進行持久戰,如何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了深刻的論述,指出:除了盡量爭取外援外,主要是動員全國人民,開展人民戰爭。這部著作的發表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威望,許多進步青年,就是讀了這部著作之後,才下定決心由國統區、淪陷區走向延安,就連國民黨一些高級將領也把這部著作奉為“經典”,反複閱讀,用於指揮戰爭。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如何把握黨的地位問題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高舉民族抗戰的大旗,把握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一致性,對國民黨既團結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既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限製、削弱共產黨力量的企圖,又迫使他們不敢投降,沒有在反共道路上走太遠,國共兩黨合作八年之久,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同時也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時局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方針、政策,正確合理地處理了中國革命所麵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全黨逐漸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並在黨的七大上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認識到隻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命力,開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時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輝煌時期。一部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曆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比較過去有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認識,是深入的、正確的,抓住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所在。同時,全黨通過中國革命的實踐,認識到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並在黨的七大上將其確立為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從此,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這一過程中全黨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不斷結合的過程,是一個解放思想,克服教條主義,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黨在這一時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認識,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對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