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2 / 3)

二是強調“中國的事情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一個國家革命的發生、發展和勝利,主要取決於內因,取決於本國的客觀條件和革命政黨、革命人民的主觀努力。革命既不能輸出,也不能輸入。如果把發展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幻想依靠外援取得革命成功,依靠外國人越俎代庖,替中國人包打天下,那就失去了創造的動力。正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指引下,我們頂住外部巨大壓力,克服重重困難,自立自強,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依靠全體軍民的共同奮鬥和創新實踐,建立了一個新民主主義新邊區。創造出一個新世界。

三是把獨立自主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應該具有的理論品格。獨立自主之所以是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有的品格,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必然會遇到各種幹擾和影響,甚至是壓力和責難。如果沒有獨立自主的政治勇氣和理論自信,沒有堅毅的意誌和反潮流的大無畏精神,是難以應對的。堅持獨立自主,首先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必須具備解放思想,獨立思考的理論勇氣。而這種勇氣既來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外國革命經驗較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也來自善於結合本國國情的比照分析,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擇其善者而用之,不善者不從之的清醒和明智。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對本本和別國經驗做一些評判和取舍,甚至提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看法,由此會引起教條主義者的批判、責難、打擊和排擠。當年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與蘇俄中心城市起義、武裝奪取政權不同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因而遭到黨內教條主義者的打擊和排擠以及共產國際和蘇俄某些領導的懷疑和責難。為了清算以教條主義在全黨的思想影響,端正黨的思想路線而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也受到王明的無端幹擾和共產國際的指責。而毛澤東則始終沒有動搖堅持建立在中國實際基礎上的正確理論的信心,正是這種自信和勇氣,才成就了毛澤東思想。這些說明,堅持獨立自主是要付出代價的,患得患失,缺乏自主決策、大膽獨創的理論勇氣,也就難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科學地總結曆史經驗,正確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中的勝利與挫折的曆史經驗和教訓,並對這些曆史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延安整風就是全黨性的一次總結,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使全黨的思想認識得到統一,黨的七大在對黨的建設規律、中國革命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曆史地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的飛躍。

總結曆史經驗,就是為了把握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掌握中國革命規律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反映這些規律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進而成功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反過來,正確把握中國革命規律,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延安時期的經驗告訴我們:把握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必須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是共性;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則是一般規律在中國的特殊表現,是個性:共性寓於個性之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就是通過各個國家的特殊發展道路體現出來的。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下,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把共性與個性統一起來。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客觀世界,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用理論去裁剪實踐。二是群眾實踐與理論創造的辯證統一。群眾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馬克思主義與以往社會曆史觀的一個根本不同點,就是過去的曆史理論忽視和貶低人民群眾的活動,而馬克思主義則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曆程中,密切聯係群眾是黨的優良傳統。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途徑。三是曆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邏輯的必然是以曆史的必然為基礎的。全麵地審視曆史發展,科學地總結曆史經驗,精密地梳理曆史的邏輯,準確地概括曆史的規律,形成新的理性認識,這是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式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地總結了我們黨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中的曆史經驗,並對這些曆史經驗進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從而正確把握革命和建設的規律,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理論源於實踐,而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曆史的創造者,群眾當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運用於黨的全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不僅成為黨在長期敵我力量懸殊的艱苦環境奪取鬥爭勝利的法寶,而且成為貫串於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樣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所在。

1941年3月,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在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毛澤東認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隻有一條,那就是深入調查研究。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深入群眾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具體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延安時期,黨中央要求全黨“力戒空疏,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於曆史、對於環境、對於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研究。”在中央的號召下,全黨興起了調查研究的熱潮。當時陝甘寧邊區黨政軍單位,從中央機關到地方組織,先後成立了各種類型的調查團,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活動。由西北局書記高崗擔任團長的西北局考察團達30多人,赴綏德、米脂地區,調查兩縣的政治、經濟、黨務等問題。由張聞天任團長的“延安農村調查團”,從1942年1月26日-1943年3月,在陝北、晉西北地區進行了全麵係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寫出了大量富有理論指導價值的調查報告。一些中央直屬機關也先後派出調查團,開展專項調查研究活動。形成了我黨曆史上第一個調查研究高潮。“調查研究是把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的橋梁。毛澤東通過這座橋梁,走出了一條中國式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發展了馬列主義,創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