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3 / 3)

五、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造的思想文化淵源。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這就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固有的文化相結合,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闡述中國革命的理論。馬克思主義隻有穿上中國民族“服裝”、徹底“中國化”,才能為中國人民所接納。毛澤東說得好:“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化的過程,既是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接納、吸收的過程,又是中西文化在雙向選擇中相結合的過程。

數千年未中斷的中華文明,留下了許多珍品。“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良莠龐雜,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站在什麼立場,用什麼眼光看待,決定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選擇態度,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走向。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科學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進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延安時期,毛澤東等黨的領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批判意識,積極地對傳統文化實行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的積極因素,而不是“食古不化”地一概繼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民族化,這是一件艱巨的工作,要求中國的革命者,徹底拋棄教條主義學風,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實質;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深入人民群眾之中,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真正了解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願以及他們的愛好和習慣;還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語言規律和人民大眾的語言風格。

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善於從中國人民熟悉的傳統文化中發掘理論語言的內涵。毛澤東主張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他說:“由於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古人語言中的許多還有生氣的東西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去用已經死了的語彙和典故,這是確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繼承。”“實事求是”“任人唯賢”“有的放矢”“愚公移山”等我國古代固有的概念、典故,經過毛澤東同誌的重新闡釋而具有了新的含義。有的成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有的成為黨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的成為黨在某一方麵工作的指導方針,有的成為黨內組織生活的原則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有的成為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使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正確判斷黨所處的曆史方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與中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科學行為,它必須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客觀事實是什麼?就是當時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科學判斷世界、中國和自身形勢、清醒認識黨所處的曆史方位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客觀形勢提出的任務,提出了創新性的理論和政策。因此,具有時代的敏銳感和寬廣的世界眼光,具有準確把握曆史方位的能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科學判斷國際格局、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全麵把握時代脈搏和特征,把中國的革命放到世界和時代的大視野中去觀察,妥善處理影響世界和中國發展的各種複雜因素,抓住和用好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提供的戰略機遇。其次,科學判斷和全麵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的特殊國情,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這裏所說的基本國情,主要是指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任務、社會結構和社會的主要矛盾等。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黨的理論要隨著國情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再次,要科學判斷和全麵把握黨所處的曆史方位和肩負的曆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處於不同的曆史方位,肩負著不同的曆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從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現狀和未來著眼,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科學製定並正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證。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以寬廣的世界視野和強烈的時代感,對黨自身和中國革命所處的曆史方位作出科學的判斷。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把中國革命作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種‘一部分’,已經不是舊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二是對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曆史命運的正確理解。“現在的國際環境,從基本上說來,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鬥爭的環境,是資本主義向下沒落,社會主義向上生長的環境”。三是對中國國情和革命性質的正確把握。“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現階段中國革命是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四是對黨的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即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成分是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又是在同資產階級合作的形勢下進行黨的建設。這四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比較國際鬥爭和中國革命的特點而形成的,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才曆史地邏輯地演繹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係。

延安時期的經驗告訴我們:清醒地認識和把握黨自身所處的曆史方位,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是保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斷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的一大關鍵。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思想認識跟上時代,瞄準世界。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沒有變,但是馬克思主義要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作為開放的理論體係,其本身就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產生的。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馬克思主義應有更多的創新,我們黨的理論要注入新時代的特色和內容,這樣才能適應時代之潮流,合乎發展之需要。我們隻有站在曆史的高度,把握時代的脈搏,創造出切合時代和形勢需要的、推動曆史前進的新理論,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