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郭林
1938年10月,在延安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此後,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其中,黨關於解決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的理論思想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偉大著作和《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體係,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為徹底解決中國民族問題,改善國內民族關係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找到了正確的途徑,而且為新中國正確處理全麵執政條件下的民族宗教問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論基礎。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後,黨在民族宗教問題上的理論創新和發展,集中表現在五個方麵。
一、共同創造融會發展論——關於中華民族的新認識
關於對中華民族的總體認識,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黨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由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組成的,中華各民族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有關重要文獻中,以中華民族作為中國各民族整體稱謂的,最早見於《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在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第二條中指出:“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顯然這裏指的是整體民族概念,包括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雖然早期黨的許多文獻中也有以“中國民族”作為整體稱謂的,如《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關於民族主義兩方麵意義的闡述,即是如此。但九一八事變以後,“爭得中華民族真正的獨立與解放”成為黨號召開展民族革命運動的中心口號和對中華民族整體的普遍稱謂。
那麼究竟如何從總體上認識中華民族及其特點,中國的民族結構究竟是什麼樣的,中國究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還是由單一漢族建立的國家?黨對這些問題的權威性表述,始於1938年10月召開的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和1939年12月毛澤東撰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對於黨重新確立民族工作總方針、總政策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和作用,成為結合中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轉折點。因為當時在民族問題上,黨內也存在著不從中國實際出發,生搬蘇聯經驗的教條主義做法和大漢族主義思想。而且1935年5月,張國燾在川康地區擅自準備成立所謂的“西北革命總指揮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公開發布了成立宣言、通電、布告等文告與黨中央鬧分裂。鑒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西北聯邦政府”並未成立起來,但是其錯誤思想有一定的影響。1935年9月12日和193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和《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議》裏,在批評他的軍閥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和反黨反中央的分裂行為的同時指出,張國燾“以大漢族主義去對待弱小民族”,“在少數民族問題上以大漢族主義代替了列寧主義的民族政策”。在當時紅軍與少數民族之間還“沒有互相諒解,也沒有互相的信任和友愛”,還處於“武裝的敵對”的情況下,就由上而下地“強製聯邦政府”,隻能促使民族反感,“實際上隻能是大漢族主義的掩蓋”。
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黨認真檢查和討論了黨的民族政策。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下,全會政治決議案將“團結中華各民族(漢、滿、蒙、回、藏、苗、瑤、夷、番)為統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圖存”作為民族工作的總任務。毛澤東在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對此作了詳細論述。他說:“我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但是國內各個黨派各個階級的,而且是國內各個民族的。針對著敵人已經進行並還將加緊進行分裂我國內各少數民族的詭計,當前的第十三個任務,就在於團結各民族為一體,共同對付日寇。為此目的,必須注意下述各點:第一,允許蒙、回、藏、苗、瑤、夷、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第二,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方,當地政府須設置由當地少數民族的人員組成的委員會,作為省縣政府的一部門,管理和他們有關事務,調節各族間的關係,在省縣政府委員中應有他們的位置。第三,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宗教、習慣,不但不應強迫他們學漢文漢語,而且應讚助他們發展用各族自己言語文字的文化教育。第四,糾正存在著的大漢族主義,提倡漢人用平等態度和各族接觸,使日益親善密切起來,同時禁止任何對他們帶侮辱性與輕視性的言語、文字與行動。上述政策,一方麵,各少數民族應自己團結起來爭取實現,一方麵應由政府自動實施才能徹底改善國內各族的相互關係,真正達到團結對外之目的,懷柔羈縻的老辦法是行不通了的。”他還強調,在長期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應采取“照顧現在又照顧將來,照顧這一階級又照顧那一階級,照顧這一黨派又照顧那一黨派,照顧這一軍隊又照顧那一軍隊,照顧這一民族又照顧那一民族的政策與工作”,才能使合作抗日持久。
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後,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習運動中,取得了很大進步。1939年冬,毛澤東和其他幾個同誌共同撰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篇重要文章。該文開宗明義專門論述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對中華民族的起源、民族結構、民族傳統關係做了理論和概念上的闡述,揭示了中國的民族特點。
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從很早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上。中國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為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人、苗人、彝人、壯人、仲家人、朝鮮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所以“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是一個將近有四千年有文字可考曆史的、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同時以漢族為典型,指出中華民族的發展形成,與世界上許多民族同樣,是從原始社會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的,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組成近代的中華民族”,國內的各個民族“雖然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長久的曆史”。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是吃苦耐勞,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他們讚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讚成互相壓迫。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再次批評國民黨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為“宗族”,是反動的民族壓迫思想。
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從生產、生活和政治方麵對中華民族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科學闡釋,指出了中華民族是在階級社會出現後,經過了約四千年的漫長過程,於近代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共同創造了這個偉大的民族國家。揭示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在聯係和整體性,使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四萬萬五千萬人民是共同祖國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民族共同體,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及其燦爛曆史文化的明確概念和整體思想。同時,毛澤東以其獨特見解,沒有拘泥於經典作家的論述,明確回答了民族最早起源和形成的時間問題,從而澄清了當時理論界存在的民族形成於原始社會“蒙昧時代”或資本主義時代以前不存在民族的種種歧義,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對我國民族理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製定黨的民族政策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平等團結統一建國論——關於中國民族關係的新認識
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聯合團結,是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係的根本原則,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六屆六中全會上,黨更加強調民族平等,強調各民族團結,強調統一。它體現在幾個層次,即“蒙、回、藏、苗、瑤、彝、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各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麵都有平等權利”,“中國境內各少數民族有平等自治權利”“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及和各民族人民“平等的聯合”權利等。
關於民族團結,黨在延安時期多次論述了其重要性,指出了民族團結的基礎、條件、目標,加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力量和為加強民族團結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的思想理論。那麼如何改善各民族關係呢?黨認為,首先要反對妨害民族團結的兩種民族主義,即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著重反對大漢族主義,主要是反對當權的國民黨政府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歧視壓迫和懷柔羈縻的“大漢族主義的錯誤的民族思想和錯誤的民族政策”。其次也要糾正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大漢族主義傾向,提倡漢人用平等態度和各民族接觸。第三,尊重各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禁止任何對少數民族帶侮辱、輕視性的語言、文字、行動。第四,使用和發展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並且少數民族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進行文化教育。第五,明確提出在民族雜居地方,執政當局要成立省、縣級的由少數民族參加的、管理民族事務的工作機構,培養少數民族幹部,以保障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和落實民族政策。總之,隻有十分注意改善民族關係,使各民族“日益親善密切起來”,才能團結少數民族共同抗日,完成中華民族解放任務。這也就是說,改善、調整民族關係,根本是要有效地整合中華民族共同體,加強民族團結,一致對外。所以,中國共產黨將“以我們正確的少數民族政策來改變中國過去傳統的錯誤政策,我們做成模範來推動影響國民黨的轉變,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黨局部執政區域的重要任務。而實行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自願原則下互相團結,建立統一的政府’,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獨立繁榮的統一的人民共和國。這比之二戰時期黨多次提出的建立少數民族獨立國家的思想無疑是很大的進步,體現了黨在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以後始終倡導和堅持的團結抗戰的戰略方針和政治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