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社會知識體係以尊經明道為中心轉變為以尊崇科學為中心。
儒家倫理理論認為:用“本天道以之人道”的方法啟示出來的“仁道”和“天道”是相互通協的,為了鼓勵弟子們崇道、明道、修道、行道,儒家發展出一套精致的“修身”辦法。要求弟子們“修身以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第一章》),“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第十二章》)。修身的方法則是以經典經傳為準則以示崇道,以好學的方法來明道、修道,以力行的方法來行道,將道作為治國理事的根本,以求“濟世以道”。這帶來了一個不容避免的傾向:在尊道的文化中,道德係統居於主導地位,知識係統必定處於從屬地位,倫理原則不可能是來自於知識係統的。相反,知識係統倒是適應倫理需求和圍繞著人的倫理發展起來的。在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近八十年間,傳統文化的知識係統的破滅首先應該歸責於殖民者的入侵,慘痛的教訓喚起了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遺憾的是在專製主義的文化模式被打破以前,企圖對於社會知識係統的改變是徒勞的。因為,作為文化主體的“個人隸屬於一定階級這一現象,在那個除了反對統治階級以外不需要維護任何特殊階級利益的階級還沒有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滅的”。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中,傳統的知識係統再次受到衝擊而趨於崩潰,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後徹底引起了知識係統的改變,與社會價值係統的改變相吻合,社會的知識係統由以尊經明道為中心轉向以尊崇科學為中心。一方麵,馬克思認為科學既作為觀念上的財富與實際的財富的發展,是在人類特別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工人階級從事生產過程創造出來的,工人階級創造了科學,科學又為提高工人階級的勞動提供技術支持。“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另一方麵,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掌握著先進科學的工人階級必然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同時,馬克思還指出在通往科學的道路上布滿著荊棘和坎坷,需要不畏勞苦的人沿著陡峭的山壁去攀登,才能達到科學的頂峰。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順化與同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規範的衝突與整合上,還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改造、提升和引導上,把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改造提升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成分。如把具有空想性質的“大同社會”理想提升為基於科學的、邏輯的、曆史必然性的共產主義理想;把基於等級尊卑關係的群體本位價值觀提升為基於平等、民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把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和明清的理氣、心物之辨的思維方式提升為唯物而又辯證的思維方法等等。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把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因子改造提升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成分,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順化,也同時意味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中優秀因子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整合和同化,表現為同化與順化的雙向整合和建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異質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除了上述論及的曆史實踐主題的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與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心理和思維方法之間存在一種切近的、能夠相互契合的因子,從而發生價值和方法視界上的相互認同和融合。毛澤東讀史書信而不好古,批判吸收而不簡單否定,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作出科學評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聯係現實生活,服務現實鬥爭,並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說明並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理論飛躍中光輝而燦爛的部分。從“小康之家”概念的提出到“韜光養晦”戰略的眼光,都浸透著鄧小平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駕輕就熟和革故鼎新,也使中國傳統文化在與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西方進步文化的融合中不斷煥發生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中彰顯了文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力量。
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服從服務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和諧文化,就是以全新的文化形式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根據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不斷進行綜合的創造,使其代表著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先進文化。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先進文化,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植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的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其自身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決定了它能使自己成為21世紀世界主導文化的一部分,將在人類的文化史上留下閃耀的、永不磨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