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3 / 3)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在充分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經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新的、豐富的鮮活經驗:首先,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立足點和著眼點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引者注),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其次,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同時代特征相結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要實現中國化、民族化而且必須現代化,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自身現代化,有些研究將這種現代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化;最後,強調要用新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去發展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有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鮮活經驗,它向我們展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不僅是一個繼承的曆史過程,更是一個發展和創新的曆史過程。

曆史表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在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基礎上,自覺地進行理論創新,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客觀規律的科學探索。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客觀規律主要體現在:首先,對科學解讀馬克思主義的詮釋規律的揭示,認為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解與詮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前提,而要真正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詮釋,就必須在堅持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基礎上,一切從實際出發,“確立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科學方法論。看我們是否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鍵看是否能夠運用它來解決中國麵臨的實際問題,推進黨的事業發展。解決的問題越多,就運用得越好……堅持馬克思主義,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進程中來落實,要用實踐的效果來檢驗”。其次,對“結合”規律的深入揭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強調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一定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再次,“創新”規律的揭示。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理論創新首先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前提,做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統一,認為“創新就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可以看出,成功經驗一經被理性總結也就是客觀規律,客觀規律無疑就是對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理性化總結。

既然成功經驗一經被理性總結也就是客觀規律,那麼,事實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客觀規律的展開和闡釋就能夠顯示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整的科學體係,而形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科體係無疑成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當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時期強調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認為它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客觀需要,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胡錦濤指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出現了一係列新變化、新矛盾、新問題……就必須進一步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基於以上考慮,中央決定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推動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係基本要素,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對象、學術定位、學理結構、研究方法、運動過程和形態、客觀基礎以及文化背景等等逐步得以定型。所有這些,無疑都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科體係研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新的曆史性發展。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越來越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內容與形式,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必將長期堅持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自覺、越來越產生出新的理論成果,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態度、立場不僅絲毫沒有動搖而且越來越堅定。事實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礎,否則中國化就不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很有可能走向相反,甚至走上歧途。改革初期,鄧小平就指出:“對馬克思主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及馬克思主義信仰動搖的年代裏,鄧小平強調:“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馬克思主義“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江澤民也反複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為此,“一定要加強學習”,一是要“完整、準確地把握理論的科學體係,從總體上領會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精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也隻有這樣,才算真正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曆史時期,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態度、立場不僅絲毫沒有動搖而且越來越堅定。

在當代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曆史進程之所以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就其根本原因來講,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較為廣泛指導意義,鄧小平早就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打不倒,並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鄧小平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江澤民也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其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特殊的理論地位,那就是“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最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理論體係,對解決當代許多較為棘手的諸如生態環境問題、社會道德問題以及經濟發展問題仍然具有較為廣泛的指導意義。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論域就是市民社會或市場經濟社會,而事實上我們目前還是處於全球市民社會或全球公民社會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閾之內。這就是為什麼西方許多反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馬克思之後又要“回到馬克思”的根本原因。

當然,我們強調在新的曆史時期要更為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並非意味著我們要教條式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字句,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原初語境,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管總的東西,不學習理論,勢必思想空虛,精神貧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意味著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係,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新時期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原則。事實上,就“回到馬克思”而言,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要回到馬克思而“回到馬克思”,回到馬克思是為了解決“自己更關心的‘馬克思如何走向當代’這樣一個讓人激動的課題”。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更好地讓馬克思主義走入當代,這是新時期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又一個重要的理論原則。此外,我們事實上還形成了許多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譬如“善於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即實踐創新原則等等。不管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今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首要的理論原則,沒有這種堅持或離開了這種堅定的立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呈現出了一些新的曆史特征並內蘊著新的發展趨勢,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展開,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將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體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了與時俱進的品質,凸顯著時代特征,在繼承和發展中還將不斷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重視與文化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將日益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表現形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繼承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客觀規律,必將形成相對完善的科學體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越來越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內容與形式,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必將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