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關鍵性的曆史時期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方法論問題,那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需要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同樣,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同樣也需要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也需要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主題,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同時又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堅持理論創新,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前,時代主題盡管還是鄧小平所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問題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時代主題出現了“合作”的發展傾向,黨的領導不失時機地將馬克思主義與這一時代潮流相結合,形成了和諧社會的宏偉構建、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走和平發展道路等科學思想,這些都是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彰顯著時代發展的主題,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求我們在新的曆史時期要在繼承和發展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胡錦濤指出:“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中,從我們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這就要求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堅持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一種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其根本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來源於實踐並直接麵向實踐的理論體係,在某種程度上,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首要的和最為根本的理論觀點。這一方麵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不是教條而是方法;另一方麵,它要求我們無論是在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是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曆史過程中,都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地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正如江澤民所言:“堅持馬克思主義,絕不能采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而應該采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胡錦濤則在新的基礎上強調要實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及求真務實的有機統一,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堅持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重視與文化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將日益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表現樣態
馬克思主義是歐洲先進文化的代表,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必然遭遇中國傳統文化,過去我們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變遷現象,所以在強調與社會實際結合的同時還必須重視與文化結合,以便形成一種全新形態的社會文化,用以培養和改造人們的世界觀、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目標。過去,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因為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成了馬克思主義能否中國化的曆史契機與文化土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繼續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實現了與所有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文化交融而成為“曆史的終結”。恰恰相反,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隻是實現與傳統文化的初次接觸,文化融合的程度不可能有多深,曆史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越是向縱深方向發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就越是親密接觸,兩者之間的文化融合就越是深入,越是全麵。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就必定較以往更為重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必將日益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表現樣態。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建設理念,眾所周知,“小康”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1982年8月,鄧小平指出:“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也就是將小康社會的實現直接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目標;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新的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的曆史性結合,在對“民為邦本”的傳統文化思想繼承中,提出了執政為民的理念,江澤民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曆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現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宏偉構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建設理念,所有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古代孔子“大同世界”、孟子“小國寡民”以及莊子“在宥天下”等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闡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就其實質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過程。這在毛澤東那裏早就有很好的體現,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更為自覺地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同中國的曆史特點相結合,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以“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不斷實現中國文化的“推陳出新”,這事實上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文化個性與特色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曆史過程,正如江澤民所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曆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由此可知,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不是偏離傳統文化的曆史方向,而是緊緊實現與傳統文化的曆史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是抹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個性,而是更加彰顯著中國的文化特色,這無疑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個基本特征和重要發展趨勢。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繼承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客觀規律,必將形成相對完善的科學體係
毫無疑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已經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黨不僅非常重視對曆史經驗的繼承,而且創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活經驗,這些經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檢驗過的成功經驗,目前正在被理論歸納和抽象升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總結,鄧小平早就強調:“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總結曆史,不要著眼於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可以看出,鄧小平既涉及了成功的經驗也涉及了失敗的教訓,是一種自覺的、科學的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方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認為在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同時必須進行理論創新,即“在70年的鬥爭中,我們黨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集體非常重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的總結,而對曆史經驗的重視恰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過程是一種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原則和經驗的曆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