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路徑(3 / 3)

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它隻能來源於豐富的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因此,“理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實踐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尊重實踐。小平同誌曾指出:“我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大黨,我們自己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按照實踐的發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我們的工作還能夠做得好嗎?我們講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不就成了說空話嗎?”

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是尊重人民群眾曆史主體地位的需要。人民群眾是曆史發展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中擁有最無限的創造力和創造精神,從根本上來說,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和人類社會前進的火車頭。

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也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要求,因為人民群眾的創造是最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的,隻有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才能使我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

人民群眾的創造,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及其規律的限製。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種創造的實現程度,取決於其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一部人類社會的曆史,就是人民群眾不斷認識、掌握和運用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的曆史。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離開實事求是,脫離實際,脫離億萬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和一係列方針政策的製定,正是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性的結果。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起步的,而農村的改革又是從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的。從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二十多年間,比較強的農民要求實行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呼聲曾有五次之多,農民的想法很簡單,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老包好不好,肚皮是記號。”但是,這五次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呼聲和初步實踐,最終都被視為資本主義萌芽或擔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被壓製下去。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想法在農民中又一次倔強的萌生,並悄悄地付諸實踐。這次中央沒有采取壓製的辦法,而是尊重人民群眾的探索,決定先在實踐中看一看。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實行,極大地煥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群眾鮮活的實踐麵前,中央肯定了農民創造的各種責任製形式,促使農村改革全麵起步和展開。

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鮮活經驗進行總結,並使之上升為理論,進一步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從生產管理上的責任製到所有製上的股份製;從個體經營到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等改革過程中發生的許多變化,都是人民群眾創造性實踐的結果。尊重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離開鮮活的實踐和人民群眾的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根基和生命力。

六、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策略原則

改革開放30年,是不平凡的30年,也是不平靜的30年。在這30年中,我們曾經三次麵臨著是“走新路”“走老路”還是“走邪路”的曆史性抉擇。新路是改革開放之路,老路就是“兩個凡是”之路,邪路則是否定社會主義之路。麵對三次重大曆史抉擇,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並且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動搖。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鄧小平多次堅定地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總之,“老祖宗不能丟”。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和幹擾,都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1989年6月,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麵執行,一以貫之。”在2008年博鼇亞洲論壇的開幕式上,胡錦濤堅定豪邁的演講中又一次說道:“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抉擇。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道路走下去,繼續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奮鬥,繼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奮鬥。”

在堅持以上原則的前提下,30年的改革進程中,我們又不失其靈活性,這從以下方麵可以生動地證明:第一,允許“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第二,“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第三,在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的原則之下,“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第四,“不爭論”,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因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一方麵使我們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另一方麵也使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