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權衡在得與失的天平上(3)(1 / 3)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著自己將要永遠留在這個山洞裏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沒有了照明,他就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頭不時碰在堅硬的石壁上,身體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到從遠處傳來一絲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

正是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能看見那一抹細微的光亮。他便迎著那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依賴自身的優勢,甚至達到盲目的地步,是人性中的陷阱之一。許多時候,優勢與劣勢是相互轉化的,人有時候過分地依賴自身的優勢,反而會進入致命的誤區。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終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卻永遠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這並不奇怪,世間有很多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我們總想得到什麼,而不願失去,卻總是忘記,有時失去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想得到的東西,包括生命。

放下就是快樂

背負太多的欲望,會讓自己疲憊不堪,隻有適當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他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始終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我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算,整天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快樂的味道。

欲望是需要用“度”來控製的。人具有適當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為欲望是追求目標與前進的動力,但如果給自己的心填充過多的欲望,隻會加重前行的負擔。適當放下是一種灑脫,是參透人性後的一種平和。背負了太多的欲望,總是為金錢、名利奔波勞碌,整天憂心忡忡,又怎麼能有快樂呢?隻有放下那些過於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心靈的放鬆。

不為懊惱種蘭花

種蘭花是為了欣賞它的美麗,又怎能因為蘭花的失去而影響自己的喜怒呢?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此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打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懊惱而種蘭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牽掛得太多,我們總是太在意得失,所以我們的情緒起伏,被人性中負麵情緒的力量所牽製。被負麵人性牽著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灑脫的境界。懊惱常常是人們在失去之後的最大反應,殊不知,懊惱已於事無補,根本不能左右事態的發展。所謂煩惱處處有,看開便全無,不為打翻的牛奶懊惱,是智者生活的寫照。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打翻的牛奶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縱是哭泣也沒有用處。

十幾歲的卡維琪經常為很多事情發愁。他常常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交完考試卷以後,常常會半夜裏睡不著,害怕沒有考及格;他總是想那些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總是回想那些說過的話,後悔當初沒有將話說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