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發行渠道
出版線上
作者:薑小壞的壞(大陸)
八年前,我在汽車、家電行業兩家上市公司從事過市場營銷工作後,陰錯陽差地進入出版行業,開始做圖書發行。
我發現,這是個很有趣的行業,廠家(出版商)之間的業務經理們經常能做朋友,還會一同出差巡視賣場(書店),平日裏還可以互贈產品的樣品(樣書),談業務經常會有第三方或者第N方的同業人員在場。日常業務中代銷、無條件退貨是主要常態;很少有人能算明白退貨率;發行中的產品殘損出版商基本全額埋單;約定賬期基本形同虛設;無合同狀態下的口頭約定業務屢見不鮮;將人脈等同於渠道……隨便拿出兩條,在別的行業都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圖書發行這個行當確實很奇葩。
曾經聽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老師說,出版發行這個領域,這麼多年還有這麼多低級問題存在,隻能說明一點:人不夠優秀。我想這個行業,還是有不少人才的,之所以如此“奇葩”,主要是因為市場競爭不充分!人,要放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平台上,讓發行為出版贏得商業尊嚴,這個行業才有救,這個平台是什麼呢?
渠道。
“你到底應該搞定誰?”
哈佛商學院的營銷理念,被本土的銷售聖經中國特色後,先知的銷售經理們將營銷秘籍概括成金燦燦的兩個字——“人脈”。圖書發行這個行當的人脈,坦率地講,真的是小圈子。
就那麼多經銷商,公共的資源,你認識他五年,我認識他三載,你說我們誰和他更熟悉?他欠你50萬,我欠你80萬,我們倆同時拍給你25萬的書款,你覺得我們倆誰是更優秀的經銷商?
我常常能接觸到,業務經理們對於某書店的采購客情關係理直氣壯——我和他一起吃過多少頓沒日沒夜的飯;我和他一起喝過多少沒日沒夜的酒;我和他一起健康地捏過多少沒日沒夜的腳……這時候,我總想問,你和他一起吃過多少頓早飯?你像自家人一樣去過他家喝過一口湯嗎?在他都帶上金表的時候,你會自己掏錢請他吃個路邊攤,一邊對瓶吹著啤酒一邊擼串嗎?好吧,即使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們是自己兄弟,那麼,你的產品沒有產生銷量,書賣不出去,他仍然會給你書款嗎?給多少次呢?
這個時候,你是否會感慨酒白喝了?還是覺得,酒還是喝得不夠多?你搞定他了嗎?不要說采購欲壑難填;不要說人情冷暖、拍屁股轉身就不認識人;不要說采購換人了我得重新搞定;也不要說自己換了區域得再戰江湖推倒重來,擺上酒,來來來,哥們兒今天再一次初來乍到,拜個碼頭,重新喝。行嗎?
過去了,都過去了。不僅僅是那個時代過去了,當市場足夠開放,足夠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大家都明白,即使你搞定了人,也仍然搞不定事,因為你搞錯了人。你應該搞定誰?是采購嗎?是書店老板嗎?是碼台的店員嗎?
都不是,是讀者。“你真的擁有渠道嗎?”當你為回答這個問題遲疑不決時,你是不是暗自思量一下“到底應該搞定誰”,渠道是人,不是人脈。而這個“人”是讀者。
我們不能讓做發行的業務經理向所有讀者逐個推銷圖書,我們的發力途徑是影響、順應購買習慣,盡可能的提供購買便捷。
“有多少經銷商是合適的?”
以社科、文學圖書的發行而言,全國的批發+零售,民營+新華,核心的經銷商加到一起也不到100家。100家經銷商在別的行業來說,是個超級大的數字,其他競爭充分的行業,不少領頭生產商,全國也就20家以內直接供貨的一級代理商(但是他們的一級代理商往往隻代理一個品牌的產品)。
可是,這100家圖書經銷商是行業公共經銷商,也就是說,這100家經銷商基本屬於所有的社科、文學出版商,有多少這樣的出版商呢,1000家左右吧。平均來說,每10個出版商,才能分到1個經銷商,我們的出版商太多嗎?還是經銷商太少?美國有幾萬個出版商,美的集團在全國也就三十多個一級代理商……看來兩者都不是,是我們的經銷商太小。
毋庸置疑,經銷商影響渠道購買,但經銷商不是越多越好,這個道理就像紙幣不是發行得越多越好一樣。
客戶在變,我們的產品也在變化,所以,渠道客戶的結構梳理是必要的, 這要視出版商各自的產品特點、出版規模以及企業戰略量力而行。目前的市場變化,優勢的電商、超大型的新華中盤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這裏我不援引開卷的數據,隻是想說,大家不要擔憂,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以前開的客戶太多的,退貨率失控的,該收就得收了。市場意識強的出版商已經把利潤考核放到了台麵上,這也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這也是讀者消費習慣變革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