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年讀兩本書(2 / 2)

2006年台灣曆史作家陳柔縉以一本《宮前町九十番地》讓台灣認識了曾為駐日代表的張超英。《落花夢》作者張秀哲,就是張超英的父親,煤礦大亨張聰明之子,十三歲赴日本京都留學,再赴廣州中山大學就讀,在廣州與台灣青年組成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在大陸進行台灣反殖民運動,日治時期又曾與蔣渭水連手阻止日本在台開放買賣鴉片政策,他翻譯的《國際勞動問題》則由魯迅寫序。《》書第一次出版於1947年,66年後重現。台灣史學家李筱峰謂:張聰明、張秀哲和張超英,張家三代的改變正是一百多年來台灣社會的縮影。

寫完長篇寫短篇,似乎是不少小說家自我設定的節奏,甘耀明、駱以軍、童偉格皆如此。落落長篇《流水賬》後,“張愛玲、沈從文兼具”的小說家陳淑瑤新作《塗雲記》便是短篇小說集,寫都會的出租車司機、雜貨店老板、半流浪漢、裁縫、警察,這些你我生活中每天會遇到的人,他們幽微的感受,孤獨、苦悶、欲望與隱痛,這一回她不再是那個慢悠悠書寫澎湖的“鄉土書寫作家”。

《文學理論倒讀》,看書名,是一本文學理論之書;看作者,黃湯姆,不知何許人也。看作者介紹,自閉兒、水泥工、退伍軍人,與文學理論似無親戚關係。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文學研究所畢業創作論文,“藉由這樣的書寫,我私自追憶過往人生種種,辯證所有可能的意義,趨近原初的真實”,所以是“我的文學,我的理論,我的倒讀”,以此呼應文類大混血,創新文類的年代。

文類創新,課程也出奇製勝。台灣東海大學和台灣交通大學有一門連教授也來旁聽的熱門課,簡名“禦宅學”,全名“禦宅學:文化、科技、經濟、創作”,三位授課老師皆動漫圈知名評論家:任教於東海物理係的施奇廷、曾任教於元智企管的黃瀛洲、台灣中原大學物理係的許經夌,三人組正是著名的“傻呼嚕同盟”,課程從日本禦宅學概論講起,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宮崎駿,近代漫畫《海賊王》、《棋靈王》、《遊戲王》都是教材,《禦宅學》一書,三人的授課內容是也。

對動漫族來說,《海賊王》是王;對家庭主婦以及尋求精進廚藝者,“全民偶像”阿基師是王。過去我們讀企業家的成功故事,現在,“全民偶像”是阿基師、吳寶春,《逆·進 阿基師》,化身為激勵師傅的阿基師登場。

有錢才能吃飯,最切身的問題還是經濟。王伯達此次再藉《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剖析台灣經濟不願麵對的真相,嚐試解答既切身又急迫的關鍵問題如:台灣債已淹腳目(70年代,有俗語“台灣錢淹腳目”,意為台灣經濟發達,錢在地上都能蓋過腳踝。)35歲以下的人如何自處?拚經濟,一場空,我們需要多大的政府?造成台灣薪資停滯的真正原因到底為何?……

“台灣也將步入‘破產’危機嗎?”這是《國家為什麼會破產?》的書腰文字,雖是翻譯書,寫《台灣大崩壞》的楊誌良說,如同在述說台灣的未來,我們必須明白台灣正走在怎樣的路上。

讀書有時候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台灣人一年隻看兩本書,但如果看的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就不隻兩本,而是三本。

《蘋果日報》3月16日報導:《格雷》在3月12日推出三部曲之完結篇後,短短數天銷量突破萬冊,並且帶動一、二集銷量;三采文化也在三月引進與《格雷》同等級的《無法呼吸》三部曲,且首度與嗅覺元素結合,把香水味封存於書頁,銷量上看五萬冊;四月份則有《謎情科羅斯》登場,情欲羅曼史一波接一波,而根據奇摩購物中心與誠品網絡書店統計,限製級文學銷量比起去年飆升27倍,以台灣熟女“慢熱”屬性,此一數字應該還會持續上升。

時報出版推出的,也是三部曲,但不是羅曼史,是美國著名暢銷作家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繼《美麗境界》後,耗時十年構思撰寫的經濟發展史《偉大的追尋》。第一部希望,第二部恐懼,第三部信心,帶領讀者從近代到現代,從馬克思到哈耶克,從韋伯夫婦到弗裏德曼,進入人類史上十二位經濟學家的生命曆程,看他們的成長經驗如何影響後來的經濟觀念,宛如一部主角都是偉大經濟學家的電影。

寫得精彩的曆史故事絕對比羅曼史更具誘惑力。

卷土重來的經典則有半世紀之前的波西格《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或如作家吳明益說的,這是一本旅行文學、哲學啟示、抒情散文,或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說的,“一本偉大的書,追索個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