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當陸誌宙將從行銷經曆獲得的經驗帶往策劃、編輯等出版上遊時,也有了更多的考慮。“好比說在判斷選題時,心裏始終的一杆稱是‘是否能找到讓讀者翻開這本書的理由’,選題的不可替代性在哪裏。在籌劃一本書時,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位,在準備文案、封麵的時候會考慮所選取的方案是否能打動你心中的目標群體。你一開始做的時候,你會更有節奏感,你對時間點的控製比較好,你放哪些信息給公眾為這個書進入市場來鋪墊,會控製得更好一些。”所以在推出“卡爾維諾作品集”時最先推出《為什麼讀經典》、《看不見的城市》、《帕洛馬爾》三部作品,陸誌宙當初也是有著一番考慮的:“我們當初選擇先做《為什麼讀經典》,因為首先是新書,而且它能樹立卡爾維諾的經典形象、讀書人的形象、引導讀書的形象。《看不見的城市》是最有可能引起大家對城市對生活的關注的,卡爾維諾說這是獻給城市的愛情詩,而且他本身寫作的形式感很強,非常代表他寫作的特點。還選了《帕洛馬爾》這一本哲理性的作品,這是他的精神自傳。”而《盒式相機》,正因為一些原因,錯過了最佳的宣傳期,影響了此書的銷售成績。“前期太短,準備不夠充分,使得這本書出來的時候,難度沒有被降下來,雖然它確實也很難降下來。”未免可惜。
陸誌宙說,“書是一種產品。產品是一個產品鏈的問題。每一個環節:策劃、編輯、印刷,到宣傳、發行、銷售,一本書就是一個項目,這個過程需要有個人來控製、協調。我們將來的走向會更多傾向於一個項目組的操作。”陸誌宙現在的工作重心也在這裏,所以少了些精力來編輯更多的作品,近來也隻編輯了《盒式相機》、《女人,房子,一部小說》、《收集世界的人》幾部作品。但藉由有力的營銷,使得譯林出版社更多的作品與讀者走得更近。
馮塔納的女兒
在豆瓣上,陸誌宙曾用的網名是“馮塔納的女兒”。馮塔納,是她摯愛的一位德國作家,一位十九世紀末總以沒落普魯士貴族為主角的德國文豪。馮塔納作品玄機暗藏,典故隱射巧妙隱於文中,沒有內行人的指引,很難欣賞到其中風景。所以當陸誌宙讀到以色列作家奧茲的文學隨筆《故事開始了》時,她激動不已。因為《故事開始了》的開篇即討論了馮塔納名作《艾菲·布裏斯特》的開頭部分,一字一句分析了馮塔納的精妙。直到今日,德語文學相比英美文學仍稱不上主流,這一份感動卻是持續的。
陸誌宙說,譯林出版社這些年來賣得最好的德語書是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施林克寫完這本書後,並未選擇先出德文版,而是拿到美國先出了英文版,在美國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後才有了德文版,可見作者是希望獲得超越德國國界的成功。”這本書的熱銷其實很難說明什麼,因為後來譯林出版社引進的本哈德·施林克的其他作品,都是銷售平平。不過陸誌宙編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德語文學的作品,她的專業在這裏,興趣出發點也在此處。
自2004年算起,陸誌宙已進入出版業八九年。而若以與德語文學的相交算起,幾近二十年。當初陸誌宙為了不違背家人的意願,留在了南京,報考了南京大學,選擇了頗具盛名的德國文學專業。陸誌宙笑說,她年少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文藝青年,隻是對語言比較感興趣,對新的東西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罷了。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後,逐漸走進了歌德、馮塔納、施尼茨勒、托馬斯·曼、黑塞的世界。“德語文學中有個很重要的文學類型即‘成長小說’,或稱‘教育小說’(Bildungsroman)。歌德筆下的威廉·邁斯特係列,黑塞的《德米安》,甚至托馬斯·曼的《魔山》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成長小說,他們關注的是一個人的完善過程,如何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學習年代之後的漫遊時代成為一個必須的階段,這個傳統一直繼承下來,變成歐洲年輕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這種德國文學傳統的影響下,臨畢業之際,她放棄了去學校當老師的機會,走出象牙塔,選擇去企業工作,想見識現實生活的真模樣。後又到國家紡織部國際合作司工作,一晃幾年,卻在某一個當口,她把弓又拉回了原點。
在某一次與德國外商洽談業務的休息時間,一同在喝咖啡的空隙聊起在讀什麼書。德國外商說的那句“歌德永遠比數字有趣”,對旁人來說莫名的不痛不癢的一句話,觸動到她,讓她意識到,漫遊時代結束了,現在可以回到興趣的原初來。在27歲,人生將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關口的時候,放棄穩定的工作,決意去往德國深造,選擇的仍舊是德國語言文學專業。之後幾年在德國獲得的,想來也絕不僅僅是學識、眼界,那些意料之外帶給她的,是另一番心境和經曆吧。比如,在漢堡一家小型出版社的兼職經曆,讓她希望自己日後能做一份喜歡並且能夠沉下心來做的工作,所以便在回國後選擇做了編輯,一路走來。
雖然,總有出版人會謙遜地告訴你,“這些書,我不做,別人也會來做。”但我們仍會抱著“何其慶幸”的心態,歡喜地看到某本書是經由某位編輯出版的,雖然它若是由其他人編輯的確有別樣的呈現,但就是認定這千千萬萬分之一的可能,照應著注定,激起了你和他對一本書、一套書和一個作者的喜愛和追隨,是獨一無二的。陸誌宙是這樣的編輯,無論是做文字編輯或者營銷工作,隻是習慣隱得更深罷了,很少有人在觸碰到這些書的刹那,體悟到背後的那份專注、熱情和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