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罕病友的無比堅強意誌:活著就得承受苦痛,卻沒想過放棄(1 / 1)

罕病友的無比堅強意誌:活著就得承受苦痛,卻沒想過放棄

寵書宣言

作者:王乾任(台灣)

去年底,臨時接到一個工作邀約,幫台灣的伊甸基金會製作三十周年特刊,采訪伊甸的老誌工和長期捐款人,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回憶起伊甸的創辦人,已故的劉俠(杏林子)女士,感佩劉俠的無私奉獻之餘,更尊敬身為重度身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劉俠女士,除了筆耕不輟,還能為同為身障的朋友積極爭取權益,保障身障人士的就業權、受教權、居住權等基本人權,幫助身障朋友自力更生。

劉俠女士相信,身障也能自給自足,而非隻能倚靠人施舍,隻要社會支持機製夠完善(如無障礙空間、健康保險),身障同胞也能和一般人一樣過日子。三十年來,伊甸基金會致力於幫助身障朋友建立社會支持係統,有尊嚴地活下去。

罕病患者,也是一樣。罕病的朋友,一樣能夠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隻要有對罕病病友友善的社會支持體係。隻不過,比起身障朋友,罕病朋友需要更多細膩而專業的社會支持機製,卻是現階段的台灣社會還無法做到的,健保甚至還開始刪除罕病用藥的補助。罕病患者罹患的,都是“萬中選一”的病症,人數極少,症狀複雜、古怪,在醫療體係日漸商業化、藥廠決定大部分疾病研究資金的時代,願意且能夠投入罕見疾病研究的資源與人才,少得可憐。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假設同樣投入一億美金的研究經費,一邊可以拯救數千萬人的疾病,一邊隻能拯救數千人,相信無論是藥廠還是政府,甚至包括你我,都會選擇效益高的那一方投資。因而一旦確定罹患的是罕見疾病,幾乎沒有治愈的機會,隻能延命或緩解治療,或者從心理輔助的角度,幫助罕病朋友對抗病魔。

《9個萬分之一的相聚》一書,毋寧是在此一社會脈絡下誕生。

九位持續書寫創作、經營部落格,各自罹患不同罕病的病友,在鄭慧卿女士的招集下,組織成立了一支“采訪·書寫·編輯”營隊,分別從自身的疾病經驗出發,寫下自我生命觀照的深度書寫筆記,合力完成此書。

九位罕病患者中有漸凍人(運動神經退化,動作笨拙,到最後肌肉萎縮到全身無法活動)、泡泡龍(身體各處不斷出現外傷流血膿瘡)、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得不斷輸血才能存活)、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身體麻木、無力、怕熱、疲倦、癱瘓)、紫質症患者(皮膚極度過敏,經常破損不易愈合,經常腹痛、嘔吐、沮喪)、恰克-馬利-杜斯氏症(末梢神經退化,手腳肌肉無力,無法行走活動)、黏多醣症患者(先天遺傳性疾病,傷害身體機能)、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血管異常增生,好發器官腫瘤)、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患者(玻璃娃娃),共通之處,就是肉體極為脆弱,容易受傷,且難以自主運作,非常容易故障,需要隨時修複。

從九位罕病朋友的故事中我們發現,即便知道自己無法康複,身體外貌不若一般人,內心卻和其它人一樣,渴望愛與被愛,渴望接觸社會,渴望與人相處,渴望有份穩定的工作,渴望有份感情,渴望為其它罕病病友服務……雖然每一天睜開眼,伴隨著自己的就是苦痛折磨肉體,卻沒有一個人打算放棄,提前結束!

撇開肉體病痛的製約不談,罕病朋友非但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為敏銳、纖細而堅強,也有很多的夢想想要實踐。

從書中罕病朋友的心路曆程,我們看到其不屈不撓,與病魔搏鬥,與社會歧見奮戰,屢敗屢戰,越挫越勇,日複一日地承受常人難以理解的劇烈疼痛與創傷,卻始終不曾失去活下去,且活得優雅有自信的誌氣,令人敬佩。

我衷心地期盼,不要把《9個萬分之一的相聚》這樣的書,讀成“比下有餘”,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目前的生活所擁有的感到感恩、幸福。台灣的暢銷作家連加恩曾經說過,“在別人的不足身上,看見自己的需要”,是有餘者的社會責任。當我們感動於《9個萬分之一的相聚》中一顆又一顆堅強的靈魂時,不要隻是拿來消極地自我安慰,還要更積極地探問自己,“我可以為這些罕病朋友做些什麼?”

九位罕病朋友之所以無私地揭露自己的一切生命苦痛,除了透過書寫釋放內心的黑暗,更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疾病患者的生活、想法、感受,搭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與世界為友。畢竟,彼此了解,是跨越歧視與傷害的第一步。一個對罕病仍然有很多不理解,甚至誤會的社會,能多一點認識罕病朋友的狀況,就能多一點幫助這些朋友擺脫不友善的環境,為他們的生活支持係統贏得更多機會。

罕病的成因不明,且無法治愈。然而,罕病絕非咒詛,而是上天給人類的一項禮物,讓人可以彼此幫助,分享自己所有。當社會願意共同承擔罕病患者的照護醫療責任,而非丟給個別發病者或家屬自己承擔,冷眼旁觀時,一定是一個富有而強大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