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的平衡點
寵書宣言
作者:貓小抱(大陸)
《殺戮的艱難》裏給判了死刑的人下了一個這樣的評斷:他們都是被政府貼上壞人合格標簽的人。書裏還提到那些劊子手的心態:我們隻是執行者,案子是法官定的,他們負主要責任。不曾作奸犯科的我們,又如何能理解“死刑”的意義。死刑離我們普通民眾有多遠?藥家鑫案讓許多人成為“民間審判官”,法律的風向標幾乎被眾口爍詞刮偏了方向。風平浪靜後,許多人開始思考,該死或者不該死,這個決斷該用什麼來衡量?古話說,法律不外乎人情。這句話到今天來看,孰是孰非?
古人雲“三人成虎”,其實作為訊息的接收者,這樣的教訓有很多,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成為止住謠言的智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微博成為社會底層的一麵鏡子。看了太多的道理和不知所謂的評斷,我開始懷疑我看到的真實性和我心中的那個評判的基點準不準確。微博營銷的力量成為當下宣傳平台的重頭之重。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一些繁雜的、浮躁的言論和訊息。就在這時候,我的那些曾經刷微博成癮的朋友卻都紛紛宣布退出微博大軍,甚至有的還想申請刪除微博ID。就連我,也不再熱衷關注微博上鬧騰得沸沸揚揚的是非。
《殺戮的艱難》作者張娟芬說,中國被封建統治了上千年,從來沒有過權利的人從相對開放的社會中得到了所謂的權利,那麼他們會怎樣做?這句話間接點破了文革時期那些令人發指事件之謎。我從大陸的一些合法作品上看到過許多令我不解的事件,一夜之間,芊芊學子成為整死老師的惡魔;謙遜有禮的同事轉臉成為造謠栽贓的對手,兔死狗烹、道德不再。有人將罪責推給政府、社會,張娟芬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人性的最根本,在沒有行使過權利的社會型人中,一旦給予他們從前隻得仰望豔羨的行為模式,他們會反彈出你所不曾見過的一麵,可能是你不曾想到過的善,也可能會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惡。我們在微博上看到的許多激昂慷慨的相互指責也是如是,先不提他們的道理是否正確,你在讚同或者反對的時候,會不會用另外一種暴戾去對抗?講到這裏,我忽然發現《殺戮的艱難》雖然是一本討論該不該有“死刑”的書,但其中的道理卻與我們解讀當今社會的許多狀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張娟芬在書中舉例觀點說,如果沒有死刑,那麼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會不會有再次傷害的可能?反對死刑的“廢死聯盟”則提出:用死來做個了斷,會不會太便宜壞人了?隨著論述的層層展開,你會發現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看待這麼特殊的一個問題,的確各說各有理,看著各種角度的案例來闡述不同的論點態度,自己心中的天平也會搖擺起來:是生、是死;如何生、如何死,法律和人道的天平該如何平衡?台灣知名女藝人白冰冰為了能留住台灣的死刑定讞權,不惜花費大量功夫去考法官一職。的確,她有著徹骨的喪女之痛,很多人會抱著同情之心去看待她的舉動和支持她的做法。但是對於錯判、誤判的死刑犯,我們能報以悲憫的心態去麵對他們嗎?章詒和說,本來看似漏洞百出的言論,一旦你賦予了一個案例,看起來竟然就真實了。的確,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先樹立好自己的一個基本觀點。就好比我們在看小說的時候,會憑借自己已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看待書中的正派與反派,無論故事進程如何,我們的是非觀是不會變的。對於論點和論據,我們不能隻看表麵現象,更要看到其中的細枝末節會對全盤造成怎樣的影響。就好像支持“廢死”的法官喊出的那句話一樣,“廢除死刑又不是說把他們都放出來!”支持死刑的人則會說,“我們會給犯人合理的時間來申訴。”的確,嚴肅的法律不需我們這麼輕浮的評斷。而一名真正的思考者也不會因為一兩個個案就將自己的信念全盤否定。
在《殺戮的艱難》跋的部分,我看到兩個字“盲目”。的確,觀自內心,我們在盲目的時候會生出惶恐的情緒,隨即而來的則是病毒性擴散的負能量滾雪球似的迅速擴張。這時候,我們需要有能力跳出來看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並進行撥亂反正。有的時候我會笑言一些朋友“知錯不改”的行為:世人都想要當個聰明人,並且由於缺乏安全感而想要得到“讀心”的超能力。有許多朋友都曾問我要過心理學入門的書單。但其實,沒有安全感支撐的人學了心理學又能怎樣呢?一個沒有係統分析事情能力的人,你學會了讀心術,自己就能心靈開闊了嗎?對於讀者來說,讀書的功能性無外兩種,一種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一種是用來學習的。但是學習有兩種狀態,第一則是學習基礎知識,比如認知和概念。第二種則是學習將自己從前的概念學轉化成創造能力的本事。如果你對生命觀有一定的看法,卻還有所疑慮,《殺戮的艱難》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正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張娟芬用先講述事件、後陳述實情的方式,讓讀者看到“殺的理由,和不殺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