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丕漢:正名一夢十五載 記憶重啟百年前(1 / 2)

——訪楊衢雲先烈逝世110周年紀念大會主任楊丕漢先生

榮譽之光

作者:廖冬梅 萬豔琴

楊丕漢先生自十五年前初次從楊氏鄉親的口中聽說楊衢雲先烈的事跡後,便開始踏上了為其爭取一個正式名份的征程。因為這段曆史已經時隔近百年,被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埃,使得這段征程行走起來顯得太過漫長,太過艱難。道路阻且長,卻沒能讓一心要讓這段已經塵封了百年、沉睡了百年的記憶重啟的楊丕漢先生心生膽怯,抑或心生遲疑。十五年,整整十五年,他一直在為這個夢想四處奔走,不長不短,不偏不倚,而支撐著這個夢的是一直存留於心中的責任,以及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楊丕漢先生,各界慶祝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暨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先烈逝世110周年紀念大會主任、悼念楊衢雲先烈召集人、旅港蓮潭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八閩弘農場楊氏宗親聯合會榮譽顧問、香港友福實業有限公司董事。】

無名碑上有名

1996年,在一次楊氏宗親總會聯誼活動上,楊丕漢先生第一次知道了楊衢雲革命先烈的事跡,待他極盡全力去找尋楊衢雲先烈的曆史資料時,隻發現資料上的隻言片語:“他是香港興中會總會首任會長,為反清會黨出謀獻策,長期盡心盡力……可惜後來遭受暗殺,齎誌而歿,未能看到清室之傾,民國之立……”這樣的隻言片語讓楊氏後人楊丕漢先生感到遺憾,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寒意襲來。寒意過後,一個斬釘截鐵而又充滿正義感的聲音從心底傳來:“為楊衢雲英烈爭取一個正式的名份,讓更多人知道他的事跡,因為一個為了革命的事業,為了整個中華民族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應該得到後人瞻仰。”

這一年,為了探尋曆史走過的痕跡,楊丕漢先生來到了跑馬地一個編號為“6348”的無名無字碑前,革命先烈楊衢雲的英魂就長眠於此,墓碑上沒有刻下任何名字,楊丕漢先生卻用心清晰地看到了一個被曆史掩蓋、在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流逝的名字——楊衢雲。

無名碑上,仿佛刻下了楊衢雲英烈的生平:“楊衢雲於1861年在廣東虎門出生,自幼隨父到香港定居,自小即有振興中華之誌,他對當時國人屢受洋人欺侮的遭遇感到不平,1890年,他與摯友謝纘泰等人在香港成立輔仁文社,以開通明智為旨,其後被推為社長。1895年,楊衢雲以文社為基礎,與孫中山攜手在香港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同年十月發動廣州起義之首次革命,起義前,楊衢雲被會內公推選為會長。1900年,楊衢雲再次與同誌策劃惠州起義,惠州起義失敗後,楊衢雲被清廷列為主謀,1901年1月10日,他在結誌街52號二樓學館裏被暗中潛入的殺手暗殺。第二天,香港最早期文社領袖——楊衢雲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而溘然長逝,為革命捐軀,灑盡了一腔熱血中的最後一滴血,此時,距離辛亥革命還有十年。”

先驅遇害,百年忠骨淡出曆史,無人問津,這是何等的淒涼,站在無名墓碑前,楊丕漢先生亦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責任,更堅定不移地將讓更多人了解楊衢雲先烈事跡這樣一個目標提上了日程。

十五年,遺失的記憶被一點點拾起

1996年重陽節的時候,時任香港八閩弘農場楊氏宗親聯合會總幹事的楊丕漢先生,及新華社香港分社研究室主任楊華基先生、廈門杏林霞陽宗親楊炳坤等人來到了楊衢雲先烈的無字墓碑前,為其獻花。同時,作為悼念楊衢雲先烈召集人的楊丕漢先生開始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讓楊衢雲先烈重新被世人敬仰的每一個具體的行動中。

1997年,楊丕漢先生等人在楊衢雲先烈的故鄉參與發動了為楊衢雲先烈修建紀念碑、紀念館活動,通過不懈地努力和爭取,翌年,楊衢雲紀念碑樹立於霞陽村口,銅像高3米,底座為1米花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