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邦鄒魯話南平

作品選萃

作者:遊友川

鷹廈鐵路和外福鐵路是福建省境內最早的兩條鐵路,20世紀90年代末,橫南鐵路開通後,與外福鐵路南平南至福州段合並,稱為峰福鐵路,處於這兩條普速鐵路連接處的南平地理位置依然重要。

南平因山川秀美,地勢扼要,東達浙江,南連福州,西接三明,北出江西,自古以來是為福建軍事咽喉、交通重地,素有“當水陸之會,扼八閩咽喉”之謂。唐末黃巢、宋末文天祥、明末鄭成功都曾在南平駐紮舉兵。南平市標“雙劍化龍”矗立在建溪與西溪的彙合處,傳說為上古名劍幹將莫邪所化,是福建母親河閩江的起點坐標,也是南平的標誌。“雙劍化龍”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古時候,有兩個妖怪分別蟄伏在九峰山和玉屏山山上,後來有一個法師來南平地區遊玩時,發現了它們,並用自己的雙劍把它們封印到了這裏。

南平是山水森林城市,境內山巒起伏,河穀縱橫,水係發達,屬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構造侵蝕地貌,近代詩人郭沫若吟詠南平為“山圍八麵綠,水繞二江青”。

久居南平,覺得用北宋歐陽修的名作《醉翁亭記》的開篇稍作修改一下,來形容這周邊的景致是再恰當不過了,“環延皆山也,其東南諸峰,林壑尤美,思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源也。”比照描繪到這裏,有一些細節上的出入有必要說明一下,就是說,對於位處三江彙流處的南平而言,四下裏觸目皆是崇山峻嶺,高山仰止,我們南平人除了氣喘籲籲地爬到山頂,否則是難有機會像歐陽文忠公那樣,非常從容而了然地去“望”的,所以就隻能大而概之地“思”了。

號稱“銅城”的南平,依山傍水挾製水陸要衝,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曆朝曆代殺伐事件不絕如縷。古語雲:多難興邦。自古以來,南平水害、火災、疫病、兵禍乃至虎患頻發,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考證,滿目皆是“火焚民宅,存者無幾;漂廬舍無數,溺死者眾;虎患,傷人無數;痘疫流行,多數患者夭折……”等字眼。從客觀條件來講,舊時的南平城處於水深火熱的夾擊之下也不為過,但本地民風卻始終保有一份難得的散淡與從容,這應該與當地人民樂天知命的血統傳承有一定關係吧。

在南平市劍津中學校園內,有塊鐫刻於南宋丁卯年(公元1147年)的《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石碑,距今已經800餘年。北宋時期的南劍州,就是今天的南平。從一塊石碑開始,重溯一座城市的千年淵源,在高聲誦讀和俯首低吟之餘,我們依然可以煥發出非比尋常的感悟與讚歎。

《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石碑原座向為坐西朝東,1984年,當地政府建亭時原地轉移了石碑,現為坐北朝南。當時,南平市政府專門修建了保護石碑的亭子,碑亭麵寬進深各四米、高七米,花崗石混凝土結構,飛簷琉璃瓦麵,風格古樸。亭的上方懸掛黑底金字匾額——宋碑亭,石柱鐫刻楹聯:“獨先天下興州學,屹立西山勵後賢。”這幅對聯可謂言簡意賅,意味深長。以此為線索,我們可以試著解讀一下這座閩邦鄒魯的歲月滄桑與傳奇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