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座觸動柔軟心靈的城市(1 / 1)

一座觸動柔軟心靈的城市

作品選萃

作者:王冬斌

邵武火車站是鷹廈線進入福建的第一大站,自1956年建成以來,在近50年的曆史中,邵武鐵路經曆過最輝煌的時期,以火車站為中心輻射開來,地區辦事處、車務段、機務段、工務段、電務段、大修段、供電段,電視台、建築領工區、水電工區、鐵路派出所、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單位一應俱全,幾乎涵蓋了基層鐵路的所有站段單位。

進入21世紀,隨著鐵路管理模式的大變革,邵武所有的站段級單位被陸續撤銷,曾經的輝煌變成了落寞。熱鬧的鐵路地區,如今變得清冷了許多。有時在街頭遇到一個熟悉的朋友,打過招呼後,才知道他跑通勤早已不在邵武上班了。

邵武地處閩江源頭富屯溪的上遊,處於閩西北“綠三角之旅”的中心點,距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僅71公裏,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泰寧金湖僅74公裏,距省級風景名勝區將樂玉華洞也才141公裏。在地理上,是溝通閩西北“綠三角”武夷山、金湖、玉華洞三個“角”的交通樞紐和中轉站。境內有天成岩、4A級雲靈山大峽穀漂流、曬口溫泉、和平古鎮、千嶺度假區、千年銀杏樹、黃氏峭公祠;城內還有民俗館、李綱祠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因地理位置關係,邵武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為閩、贛兩省六縣的交界處,是閩西北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曆史上稱為“鐵城”。舊誌雲:“入閩三道,建州通浙為險道,漳州通海為間道,以邵武為隘道。蓋山高水繞,為用武之地。”又雲“邵武地勢高峻,山巒重迭,為北閩之咽喉,入贛之孔道”,“至其地勢險要,有高屋建瓴之勢,自古贛邊有警,必先扼守”。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城池的修繕、加固、增高,建築規模堅固程度為閩北諸城之冠,更兼北臨富屯溪,泱泱天險,易守難攻,故有“鐵城”之稱,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邵武還是一座曆史文化古城,公元260年三國吳王孫休置昭武縣,後因晉朝避司馬昭諱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曾為福建八府之一;曆史上曾出過2位宰相、7位兵部尚書,137名進士。宋代民族英雄李綱,著名文學評論家嚴羽均出生於邵武。

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民族英雄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邵武知縣,在任期間,袁崇煥在邵武能夠體察民情,處理冤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位於邵武和平鎮東南1公裏天符山的聚奎塔,其塔名便是由袁崇煥所題寫。塔額中的“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的唯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邵武山川奇秀,勝跡斐然,境內古刹廟宇、亭台樓閣等古建築星羅棋布,享譽八閩。雖經陵穀變遷,人世滄桑,為有許多古物古跡留傳後世,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築遺風,曆曆在目。迄今,仍保留古街道數十條,古建築300多處。寶嚴寺大殿,是閩北最古老的佛教寺廟;昭陽八景聞名遐邇;高聳雄踞的北木蕉溪古城樓,巍峨莊嚴;熙春山下的“滄浪閣”,古色古香,流連遺蹤,幽懷古貌,詩情畫意,盎然成趣。

邵武還是閩北革命根據地。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邵武解放,這裏先後設立過中共閩贛省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創建了112個老區基點村。綠蔭叢生的熙春山公園,至今還矗立著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

每個到過邵武的人,對這裏的山水和空氣質量都讚不絕口,常年可見的藍天白雲,純淨得如同高原地帶;富屯溪裏的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水中漫遊的魚兒,城市四周的山都被綠色所覆蓋。更關鍵的是,邵武雖然有閩贛方言的本地話,但城市街頭常用普通話,體現出城市的一種包容,也拉近了他們與這座城市的距離。

如果他們有邵武當地的朋友,那麼他們會很羨慕邵武小城市那種獨有的悠閑生活,清晨爬熙春公園,享受公園裏的天然氧吧,然後上班工作,下班後逛逛街,到音樂噴泉廣場看電影,同朋友喝茶,或者沿著富屯溪邊綠樹成蔭的河廊小道散散步。周末則騎車到郊外的雲靈山度假,去曬口瀑布泡溫泉。如果願意,開上一個小時的車,就可以到武夷山、泰寧金湖這些地方遊玩。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住在城市叢林裏,日夜為生活奔波,無法真正享受生活帶來樂趣的人,所無法比擬的。

如同住在海邊的人,到內陸總會帶上一些海產品一樣。很多對邵武熟悉的人,離開邵武到福州、廈門等地時,卻會帶上一些新鮮的蔬菜和肉類,他們說邵武的青菜才有那種味道,豬肉、牛肉吃起來才還有那份自然的鮮美。

在邵武生活工作過的很多人,由於生活和工作上的原因,不得不離開邵武,但卻不願把家搬走;還有一些人,在外奮鬥多年後,卻還是選擇回到了這裏。他們說,看遍山山水水,還不如邵武的山秀水美,邵武雖然叫“鐵城”,觸動的卻是柔軟的心靈。

——選自南昌局《晨笛》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