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聲音

散文集錦

作者:王祖遠

說起遠去的聲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廣陵散》以及善彈此曲的“竹林七賢”精神領袖嵇康。

史載,公元262年,嵇康因為好友呂安辯駁作證,被安上“不孝者的同黨”的罪名下了大獄,又因得罪鍾會,遭其誣陷,被司馬昭處死。臨刑前,嵇康向前來送別的哥哥嵇喜要來古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奏畢,慨然長歎:“《廣陵散》於今絕矣。”《廣陵散》從此成為絕響。

今天我們聽到的琴曲《廣陵散》,是由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根據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古琴譜集《神奇秘譜》打譜打出來的。由於譜集是減字譜,隻記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音名、節奏,加之《神奇秘譜》成書於1425年,距嵇康離世已有1163年,因此,實難下判,管平湖所奏《廣陵散》在多大程度上重現了嵇康臨刑前所歎“於今絕矣”之《廣陵散》。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今天至少還能聽到名為《廣陵散》的琴曲。

至於那曾為樂歌的“詩三百”,曾入樂的“樂府詩”,做為“音樂文學”而廣為時人傳唱的詞,又有誰知道它們是怎麼唱的呢?沒有人知道。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技術,無法將“樂音”保存,以致這些經典傳至今天,都成了隻能讀其文而不能唱其聲的“絕響”。文化經典尚且如此,那些難見經傳的市井之聲,比如叫賣聲,離我們遠去也就不足為奇了。

叫賣聲緣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其與都市的經濟繁榮、商業的興旺發達相關聯卻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知道,北宋時期,中國已“彷彿進入現代,物質文化蓬勃發展”,“在物質上講,已領先世界各國”。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也因此被美國專欄作家、兩度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列為公元1000年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其繁華與富庶,從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中可見一斑。畫中“證實當日京城擁有大量之商業”。城中“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複開張”,“更有禦街州橋至南內前趁朝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

據宋代高承編撰的專記事物原始之屬的《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吟叫》所記:“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聲調,閑以詞章,以為戲樂也。今盛行於世,又謂之吟叫也。”由此可見,叫賣在北宋京師非常盛行。

而且不同的叫賣聲,經過市人的一番“藝術化”處理,有了節奏韻律,成了可供娛樂的戲樂。遺憾的是,這千年前的戲樂與其所模仿的叫賣聲,“因各種叫聲的語詞罕有遺存”,如今已經聽不到了。

在“吟叫百端”中,有一種叫賣聲最為動人。有詩為證:“賣花聲,賣花聲,識得萬紫千紅名。與花結習夙有分,宛轉說出花平生”、“三月名園草色青,夢回猶聽賣花聲”、“嬌雲溶漾作春晴,繡轂清風出鳳城。簾底紅妝方笑語,通衢爭聽賣花聲。”

真想聽聽那賣花聲。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聲韻,又是怎樣的“清奇可聽”,竟引得諸多詩人賦詩,包括貴為帝王的宋徽宗,惹得宋時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

隻可惜,詩人們隻管吟詩,不管記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也隻記了“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未記賣花之詞,未對賣花聲進行詳述,其他文獻亦乏記載。否則,我們真可以走進“清明上河圖”,穿越到北宋時的開封街市,一賞這“通衢爭聽”的賣花聲了。

1126年,徽、欽二帝被擄,北宋覆亡,一代名城就此衰落。但文明並沒有因此中斷,“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韻”的習俗延續了下來。這種延續,我們可以從今天的開封城,從正在遠去的市井叫賣聲中去尋蹤。

在華中華北平源一帶,早年的城鎮鄉場便有叫賣聲。這種叫賣聲,有的有節奏韻律,有的有聲調起伏,還有的近似於歌唱。它們與盛行於北宋京師的叫賣聲有什麼淵源,已無從考證。但小販們在城內走街串巷叫賣貨物,卻像是與宋時都城的“凡賣一物,必有聲韻”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