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許多忠臣良將功成後都遭遇不幸,與他們相比,戚繼光是比較幸運的。南宋嶽飛,抗金屢建奇功,最後屈死於風波亭;明代於謙,擊敗攻打京城的蒙古騎兵,卻被皇帝處死;朱紈抗倭,受到誣諂,含恨而死;張經、李天寵抗倭有功,也難免一死;戚繼光的好友俞大猷,屢立戰功,卻遭到不平待遇……戚繼光比較幸運,從山東到浙江,從浙江到福建,從福建到薊州,他一直比較順利。在浙江,他的上級李天寵、張經為官清廉,不巴結奸相嚴嵩。他們重用俞大猷、湯克寬等抗倭名將,後來又重用戚繼光,並盡力支持和保護他們。在浙江,總督胡宗憲雖辦事圓滑,是官場老手,但對戚繼光是頗為偏愛的。岑港之戰後,俞大猷被捕入獄,而戚繼光在胡宗憲的保護下,一點事也沒有。1562年,嚴嵩罪行敗露,其黨羽受到製裁,胡宗憲因與嚴嵩有勾結而被罷職。有人攻擊戚繼光和胡宗憲有關係,試圖誣諂他。這時的執政大臣徐階是個比較清廉的官,對他十分信任,沒有追究。福建抗倭時,譚綸是他的好朋友,在各方麵給他很大的支持。北調薊州後,譚綸、劉應節、梁夢龍對他非常關心和支持。譚綸任兵部尚書後,對戚繼光的支持更大。總督劉應節與戚繼光是同鄉,兩人關係密切,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總督梁夢龍對戚繼光非常賞識,後來調任兵部尚書,成為戚繼光的有力支持者。特別是張居正,身居高位十六年,對戚繼光關心備至,將那些誹謗或為難他的官員調開,甚至免職,為他施展才能、發揮特長創造了良好環境。但雖然戚繼光在平倭乃至後來鎮北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可惜到了晚年,他仍遭遇到許多挫折,生活也日漸坎坷。
戚家祠堂,位於今山東煙台戚繼光晚年墜入了寂寞和淒涼之中。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與世長辭。他執政十六年,在位期間,實施改革,整頓吏治,使明末的氣象有了轉機。但他的改革觸動了許多保守官員的利益,他們紛紛起來反對。張居正死後遭到惡毒的攻擊。這些攻擊自然也牽涉到張居正極力支持的戚繼光。戚繼光部下有個將領,叫楊四畏,雖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卻對他攻擊最凶,他到處散布有關戚繼光的謠言,企圖取其位而代之。一個叫張鼎思的官員上書說,戚繼光在南方打了許多勝仗,而在北方卻沒有什麼成效,由此可見戚繼光是適合南方的,請求把他調到南方。這真是無稽之談,北方邊境多年安定,戚繼光功不可沒。不能因沒有明顯的戰功,就說治理北方沒有效果。但這個荒唐的請求被朝廷允許了。萬曆十一年春,朝廷下旨調戚繼光鎮守廣東。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十分痛苦,料到失去他的支持,自己早晚會受到排擠。這次調任對他不算什麼意外,但終究是一個打擊。這時南方倭寇已平定,到南方也無事可做。但君命難違,戚繼光無可奈何地南下廣東。
履職途中,戚繼光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對故鄉的眷戀及南調的失落感,讓他萌發了歸隱山林的念頭。萬曆十三年(1585),戚繼光以肺病複發為由上書請退。退隱田園的戚繼光隻能以修立家廟、整理書牘來排遣自己的寂寞,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妻子已遺棄了他。曾統帥十萬大軍、素以慷慨豪爽著稱的戚繼光被斥退之後,竟至家徒四壁,甚至醫藥不備,萬曆十六年(1588),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