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戎馬一生,成就非凡。但明代一朝,充斥著中國曆史上少見的腐敗官僚。盡管戚繼光精通政治,但最後仍無法逃離政治的現實。張居正死後,廷臣紛紛提醒萬曆:戚繼光是伏在宮門外的一頭猛獸,隻聽張居正的操縱,別人無法節製。諷刺的是,這也是日後清算張居正之時,所控訴張居正意圖謀反的緣由。戚繼光的名字最後一次被提起,是在他去世前的三個月,一位監察禦史上書建議再度起用這位被罷黜的將領,萬曆勃然大怒,建議者遭到罰俸三月的處分;在戚被罷官三年之後,萬曆仍對其懷恨在心,原因在於戚繼光與張居正的關係過於密切。然而,戚繼光一生的功名,若無張居正的鼎力相助,想必會失色不少。這樣的結果,是當初戚繼光接受張居正的支持,意氣風發整頓軍務時始料未及的;這也是明代武將所無法擺脫的宿命,除了在前線麵對敵人外,尚需對抗朝廷中虎視眈眈的文人官僚。戚繼光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打破了明代將領在許多層麵受到的羈絆,也打破了明代官僚始終堅定維持的平衡,在張居正去世之後,他勢必要為此付出代價。
人間自有正義在。盡管戚繼光晚年遭受排擠和冷遇,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在抗倭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勳。平定倭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推動社會經濟的繁榮。而且,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的一些官員也逐漸認識到海禁不得人心,效果適得其反,倭亂既沒有禁絕,走私活動反而加劇;同時,驅使不少謀生無門的沿海居民走上“違法犯禁”的道路,若為海上走私集團所脅迫而參與倭寇的騷亂,導致內外勾結,倭亂大作,則為害更大。因之在倭亂基本平息之後,嘉靖末年,他們紛紛向朝廷建議解除海禁,以杜絕沿海商民因受海禁的限製而暗中繼續通倭。隆慶初年,朝廷放寬禁令,準許對外通商,“販東西諸番”。放寬海禁,在客觀上符合人民要求發展海上貿易的願望,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中外貿易往來的發展,也有利於東南地區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戚繼光父子總督坊海禁得以放寬,雖與當時經濟發展的推動和沿海商民的強烈要求有關,但是,明朝政府政策的改變也和戚繼光等愛國將領為維護民族利益、肅清倭亂、保衛了海疆邊防的安全有密切關係。因此,戚繼光在平倭作戰中所立下的卓越功勳,一直為後人所敬仰和讚頌,他的英雄業績將永載史冊。直至今日,浙江、福建沿海一直流傳戚繼光抗倭的佳話。人們喜歡吃的一種“光餅”(中間有孔,可以穿線的餅子),據說就是當年戚家軍打仗時常吃的幹糧;每逢中秋節,福建東部還盛行一種“曳石”的民間娛樂。傳說有一年中秋節,倭寇偷襲霞浦城,城裏本來兵力空虛,可是倭寇來到城下,耳聽城中到處轟轟作響,仿佛千軍萬馬在調動,嚇得慌忙掉頭逃跑。原來,戚繼光在出城打仗之前就教給城裏居民一個退敵的方法,用繩子拖著石頭滿城穿行,用響聲來迷惑敵人。這一招果然有效。從此,每年八月十五,當地人民都做這種遊戲,以紀念這位智勇兼備的抗倭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