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對劉瑾等人的袒護引起了朝臣的激憤,他們紛紛敦促武宗納諫,處置太監。武宗見朝臣反對強烈,不得已派司禮監太監陳憲、李榮、王嶽到內閣傳達武宗貶調劉瑾等人到南京服役的旨意。但劉健等大臣執意不同意武宗的這種處置方法。太監王嶽、範亨、徐智平日對劉瑾等人的所作所為深為不滿,因此也站在朝臣一方,把劉健等大臣堅持處死劉瑾的意見全麵向武宗作了回奏,同時,也表明他們支持朝臣的立場,武宗受到朝野內外的強大壓力,隻好答應劉健的請求,準備第二天早朝宣布處死劉瑾等人。
誰知事有意外。當時吏部尚書馬文升去職之後,已由焦芳改任。焦芳素與劉瑾狼狽為奸,他聞知此變,連忙派人密告劉瑾。此刻天已薄暮,劉瑾早聞內閣彈劾自己,但還不知武宗意向如何。危懼之中,正與七人商議對策。突然得到焦芳派人送來的密報,八人麵如土色,伏案而哭,不知所措。
劉瑾不愧是首惡,事到如此,竟能從容冷笑道:“我輩頭顱尚在,何必驚慌如此,隨我來!”七人便隨劉瑾直趨大內,環跪於武宗周圍,哭求饒命。武宗看到他們一個個哭得淚下如雨,十分可憐,又想到他們在自己身邊多年效力,一時惻隱之心大動。劉瑾一見哭求奏效,立刻進讒言說:“陷害我們的人是王嶽,他勾結朝臣,想限製皇上外出宮門,故意先除掉我們,使其控製皇上的陰謀得逞。再者,富有四海的皇上,玩幾隻鷹犬,又有什麼關係?這不過是王嶽的借口而已。假如司禮監有一個值得皇上信賴的人,閣臣難道敢這樣放肆地逼迫皇上嗎?”
武宗本來就感到以劉健為首的閣臣對自己牽製很大,使自己難以為所欲為,聽劉瑾這樣一說,更是如火上澆油,他立刻大怒,下旨以劉瑾為司禮監太監,馬永成掌東廠,穀大用掌西廠。連夜逮捕了王嶽、範亨、徐智,將其押送到南京服役。
司禮監是很重要的內宮官署,有掌印太監一名,秉筆太監八九名。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書,要先送內閣,由內閣輔臣做出初步的處理意見,叫做“票擬”,再交給皇帝批閱。皇帝用朱筆(即紅筆)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紅”。有的皇帝如果不勤於政事,便讓司禮監寵信的太監代筆,這就給太監的胡作非為提供了可能。另外,司禮監的太監還有一個其他部門無法比擬的特權:傳達皇帝旨意。有時由秉筆太監記錄下皇帝的話,然後讓內閣起草,或者由太監口頭傳達給有關大臣。這種製度直接給宦官造成了篡改聖旨的機會。劉瑾升任司禮監的主管,這是他專橫跋扈的重要資本。
次日早晨,諸大臣正高興地靜待武宗裁決逆黨,萬萬沒有想到,一夜工夫,劉瑾竟憑三寸不爛之舌,顛倒乾坤,“八虎”不僅沒有被處死,反而升了官,控製了武宗身邊的要害部門。武宗的意氣用事、不辨是非給明朝帶來了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