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繁榮,統治階級從中搜刮了大量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物質財富,封建政府“府藏衍溢”,也就有能力承擔大規模外事活動的巨大開支。生產的發展,不僅使開展對外貿易成為可能,而且也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因為國內有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鐵器、土特產及手工藝品等,同時也需要進口人民生活和生產用的物資,如香料、染料、胡椒等,而那些王侯貴族、地主豪紳,更希望通過對外貿易換取一些滿足其奢侈生活欲望的消費品。
永樂三年(1405),朱棣委鄭和以大任,派他作為出使西洋各國的外交使節。鄭和海船當時,將以婆羅洲為中心,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及非洲東部),概稱為“西洋”。明代的西洋,也包括今天的東南亞。朱棣認為鄭和勇敢、機靈、有膽略,能夠不辱使命。而且鄭和一家祖輩信奉回教,鄭和本人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於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鄭和又是宮廷內官兼太監,更可以兼任為皇廷從海外采購奇珍異寶的使命。
鄭和本人因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著繼承父祖遺風、敢於探險的勇敢精神,所以,他欣然受命,積極籌辦。在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他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船隊,大船六十二艘,連同中小船隻,合計有兩百多艘。使團的人員多至二萬多人,除負責保衛的軍卒之外,還有眾多的水手。船上有各色專業人員,如火長(負責羅針)、碇手(司舵)、軍匠、民匠(負責修理弓箭、器械),還有擔任翻譯的“通事”,辦理交涉事務的“行人”,以及醫生、火夫、書算手等等。每艘船上裝載著備用的糧食、淡水、鹽、茶、酒等日用品,以及作為貿易交換用的銅錢、綢緞、織錦、瓷器、鐵器等各色貨物。
規模宏大的船隊浩浩蕩蕩,於永樂三年(1405)六月,從蘇州的劉家港啟程,泛海至福建長樂,然後借海上信風之助,由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洋,馳向浩瀚的海洋。
船隊首航直抵占城,然後到爪哇的蘇魯馬益,再到蘇門答臘島南部的舊港。以後又由舊港到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滿剌加(即馬六甲)。鄭和下西洋鄭和就在這裏建立據點,修造倉庫,駐紮兵營,短暫休整。然後由此出發,向西北到蘇門答臘島北部的蘇門答臘國(以後稱“亞齊”),又西航至錫蘭山(即錫蘭島),然後繞印度半島南端而北,到達葛蘭(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帶)、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裏(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澤科德一帶)等地,最後在永樂五年(1407)秋季,順利返航回到中國。
從此以後,鄭和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後二十九年,七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即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滿剌加,彭亨(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爪哇、阿魯、南巫裏(以上均屬今天的印尼),錫蘭山(斯裏蘭卡),溜山(馬爾代夫),榜葛剌(孟加拉),忽魯謨斯(伊朗),祖法兒(佐法兒),阿丹(紅海的亞丁,屬也門人民共和國),比剌、竹步、不喇哇(屬索馬裏),木骨都束(即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麻林(即麻林地,屬肯尼亞),天方(即麥加,屬沙特阿拉伯)等。其航線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遠至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
鄭和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航海家,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航海事業,並在與驚濤駭浪的搏擊中,表現出不畏艱險的英雄本色和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在長期的航海生涯中,他和眾多助手不斷總結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知識,順利地完成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