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下西洋(1 / 2)

600年前,鄭和作為明王朝的使臣,率領龐大的中國遠洋船隊,出沒風波,不怕“洪濤接天,巨浪如山”,戰勝艱難險阻,接連七次遠航西洋。他的遊蹤遍及印度洋、亞非兩大洲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人類曆史上非常輝煌的壯舉,凝聚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數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英國學者李約瑟給鄭和下西洋以很高的評價: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在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麵,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這種極為壯觀的遠航,充分證明了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達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巔峰。

鄭和(1371-1433),原姓馬,名和,字三寶,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出身於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被尊稱為“哈隻”(意即巡禮人)。鄭和的父親是個剛直篤信的回教徒,在家常對孩子們講述當年飄洋過海到麥加朝聖的故事。少年時代的鄭和,好奇地傾聽著各種各樣新奇的軼聞故事,以及父祖輩勇敢冒險的航海經曆,他那幼小的心靈對神秘的海洋和異國的風光無限向往,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繼承先輩的勇敢冒險精神,航行在碧波萬頃的海洋上,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

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閹割後,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於1385年又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沙漠和遼東等地。19歲時,被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即皇帝位後,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對此,鄭和的老家昆陽,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諺語說:“馬不能登殿,皇帝賜姓鄭。”顯然,“賜姓”之後便可“登殿”,也就是說得到了明成祖的賞識。鄭和出任內官監太監後不久,又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了朱棣得力的內臣,並奉命出使西洋。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鄭和因為他是用武力從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當時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奪嫡”,不合封建的正統觀念。特別是一些前朝遺老,在政治上有的公開反對,有的消極抵製,不予合作。明成祖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改變不利的政治局麵,便派遣使臣分別出使近鄰各國,謀求恢複和發展友好邦交以及貿易往來,用這一辦法來“宣揚國威”,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聲望。同時,據說朱棣攻進南京之時,建文帝“不知所終”,有傳說是逃到海外。永樂帝當然也希望使臣借出使之便,為他尋覓建文帝的下落,防備那些逃居沿海島嶼和海外的臣民聯合起來進行反抗。為此他做了多方麵的準備工作,如在翰林院開設“八館”,訓練、培養通曉外國語和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人才,在福建沿海命令修造海船,還注意選拔忠於職守、才貌出眾、能夠執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另一方麵,當時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明成祖大規模開展外事活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明初,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複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麵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等重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產量都有了提高。手工業也比以前發達,如礦冶業中的冶鐵,煉鐵爐高一丈二尺,每爐能容納兩千多斤礦砂。在江南,紡紗、織布成了農家的普遍副業,有的甚而發展成為比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特別是造船業,在宋元兩代的基礎上,在規模和製作工藝方麵都有新的發展,當時的遠航海船,船體巨大而堅固,如為鄭和出使西洋而建造的海船,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可以乘載五六百人至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