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關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戰略思想。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一要堅持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二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三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二要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由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本質規定所決定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要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決定於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社會的發展首先取決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定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繁榮與興旺,是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撐的。隻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隻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們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協調各方麵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結論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戰略思想,是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有著緊密聯係的。一方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必然要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同時,也隻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另一方麵,必須通過不斷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和諧,從而使以人為本和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轉化為客觀的社會現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說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當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它的基本思想包括:首先,世界是現實的人(即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人)的世界,現實的人是世界的主體。在現實的人之外不存在所謂上帝;在現實的人之中不存在所謂救世主。這可以從兩個方麵加以證明:一是人創造和改變著人的世界。所謂人的世界即人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是通過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質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並在其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形成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及人類社會。而在自然界不斷變化發展的同時,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以及人類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二是人創造和改變著人自身。人作為世界主體的存在,還表現在它能不斷創造和改變著人自身。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不僅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其他環境的曆史,同時也是人類改造自己的曆史,即人類是自己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其次,人是社會和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人是人的世界和人自身的創造和改造者,是從曆史觀的角度說明以人為本的內涵;而人是社會和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目的,則是從價值觀的角度說明以人為本的內涵。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類在其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把自然界的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即使自然界和社會人化、人性化,這正是以人為本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