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終評價尺度。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他們不僅揭示了關於人的上述曆史和價值理念,而且告訴無產階級應當堅持從人的發展角度進行社會評價。為此,在實踐上首先要使人類從現存社會關係中獲得解放。“現代被壓迫階級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階級劃分,從而擺脫階級鬥爭,就不能爭得自身的解放。”而將來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則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按照上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來反思我國的社會及其發展實踐,就必須堅決克服過去那些見物不見人、過分強調物的發展(如GDP的發展)而忽視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重視物的發展(如經濟等的發展),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即物的發展(如經濟等的發展)是手段,而人的生存和發展才是目的。從客觀方麵看社會發展,人們可以從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角度的指標去加以比較,然而,社會本質上是人的集合體。所以從主體方麵看社會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是否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和國家之間、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否和諧等,就成為人類從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反映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因此,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裏主要是從社會管理的意義上講的。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通過大力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管理體製、機製和製度,實施有序的社會管理對推進社會整合、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對於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對於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對於保障社會安全、促進社會穩定,對於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實現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管理的一項基本建設,又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有機統一體。一方麵,我們需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另一方麵,又要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其他條件。正因如此,胡錦濤總書記曾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製和工作機製,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二)落實以人為本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新趨勢和新特點,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隻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在實踐過程中全麵把握和體現。在實踐中落實以人為本,至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承認人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每一個人,不分其種族、信仰、性別、年齡、能力以及身體狀況等如何,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的生命存在都是有價值的。他們的生存活動應當受到人道主義的對待和具有人格尊嚴。二是通過法製建設維護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以及社會權利等)。隻有形成充分尊重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良好法律與製度條件,在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具有普遍和穩固的社會基礎。三是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使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各種資源,而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要通過改革人事製度發現和使用人才,通過發展教育等培養人才,並創造各種條件充分發揮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等各方麵的需求。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應是社會財富的享受者。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五是促進每個人實現全麵的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這也就是在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能否做到上述幾點,直接關係著我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